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30字。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方法】 吟诵,讲析,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