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40字。
《琵琶行》教案
孝昌二中 齐杜娥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欣赏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教学设想
1、为了讲求课堂教学实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找出本诗中有哪些写得好的精彩诗句,并试析其表达作用。
2、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诗歌教学也要有感染力,因此由教者再现诗歌意境,并使用配乐朗诵带来渲染气氛。
教具准备
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序;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这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而一千多年后,一个失意文人,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解题:“行”的含意;体裁;标题表明本诗内容与听琵琶曲有关。
三、讲读小序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2、订正。3、小序主要写了什么? 作诗缘由。(小序扼要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