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40字。

  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