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br>
    近读当代文学史,再次感悟一个现象:文学的繁荣离不开灿烂的个性,离不开人文思想的情怀:1954年的“合作化”文学提供了一个反例——再有才华的作家,如果失去了独立的思想和认识,只会生产垃圾;1956年的双百方针——恩赐的百花如假花,构不成春天;1959年的新民歌运动“乡乡要出王老九,县县要出郭沫若”,实际上是一个用民间艺术取代文人艺术的反诗歌运动,一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闹剧;1981年的朦胧诗用“小我”审“大我”取代了“大我”淹“小我”的倾向;1983年的“崛起的诗群” 说:“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正因为他们不相信,才诞生了一代诗人;1986年的文学寻根、新生代诗群终于跳出了狭隘的政治视野,这时期出现了几个好作家;1990年惟独汪国真赢得了中学生的狂热崇拜。<br>
由此,联想中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写作,颇有感触。作文教学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要求作文创新——“寻人所未寻,想人所未想,用人所未用,写人所未写”。因此张扬个性程度如何,关系到作文的“亮色”,也关系到未来文坛的繁荣。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关注这个问题。那么个性是从哪来的?<br>
    一、心灵世界与外在环境都是写作的“活水”。<br>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作文首先应该是人心灵世界的展现,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个性化、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冰心语)。史铁生的生活思考大多是他个人的心境内容,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他拥有丰富的心灵世界,能入木三分地探讨关于生命本身的问题,能真诚地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表达,与读者交流,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种题材是富有真情的,并且也是极富个性的。80年代以前的许多文学作品缺乏对人的心灵世界的细微描述,沦为政治的工具,就是它们没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br>
    学生的写作源头还有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与个性爱好等。生活在农村与城市的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经济发达的农村与封闭落<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