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390字。
郑州外国语学校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
语 文
(150 分钟 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69 分)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李捷
①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 一部纪录片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
②这部纪录片抓住了当今时代最强音,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部纪录片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片中展现了各地 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乡村,以小见大阐述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以及在美丽山村中积淀的 中国传统文化。
③这些山村里涵养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价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所有中国人看后激动、兴奋。因为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最能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情怀,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在乡愁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每个人都能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乡愁,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且受益匪浅。这种精神饱含“情”“义”“理”“美”,让人看后不禁落下思乡之泪。
④“情”就是思乡之情,或为乡思之情,包括忠孝之情、父母之情、亲朋之情、手 足之情等。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现在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一个“情”字便能将我 们的心连成一片。换言之,不论哪一个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他都会时刻挂念养育 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论是山村,还是社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城市,他总会回家看看。 这种情,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下来的。
⑤“义”是为人的要领。族谱里渗透着乡规民约,为人的要领在这里展示得非常充 分。何谓合格的中国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定要有道德、有修养,经得 起各方人士的评头品足,对得起列祖列宗和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人立住了,才能再谈干 事业、做学问。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
⑥“理”是家国之理,这是中国人思想中最认可的一个理,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 理。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尽忠、尽孝、报国,这里面渗透了很多故事。一个 个小山村里,出了太多的爱国将士,他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人 写进族谱里,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们。中国曾经有屈辱的历史,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一盘
散沙,但是中国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盘散沙,只要把家国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就能够创造人间奇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争,很重要的一点是凝聚力。
⑦“美”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纪录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 这些山村中间不仅有乡约之美,更多的是人文之美。
⑧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情”“义”
“理”“美”四个字,抓住了这一核心价值,就抓住了印记在中国人心中的共有的精神 家园。《记住乡愁》恰好是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摘自《光明日报》2015 年 3 月 23 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最能触碰人内心、最能勾起民 族记忆的情感。
B.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感染,产生共鸣,找到民族价值 与民族认同感。
C.乡愁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需 要代代去传承。
D.乡愁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保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引人回味开头,引出“乡愁”这一话题,最后以肯定《记 住乡愁》结尾,结构上前后呼应。
B.②段紧承①段,回答了《记住乡愁》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的原因,即它呈现了美丽
ft村的内涵与积淀的传统文化。
C.③段详细地介绍了乡愁的内涵,指出乡愁所展现的当代中国精神包含了情、义、理、 美,统领④⑤⑥⑦⑧段。
D.④⑤⑥⑦段分别从情、义、理、美四个方面解说了乡愁所展现的中国精神,解读了 纪录片中的小ft村的文化积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说的“情”指思乡之情。此“情”内涵丰富,也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 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B.文中所说的“义”指做人的要领,着重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得起人们的品评, 积极齐家治国平太下。
C.文中所说的“理”指家国之理,即尽忠、尽孝、报国。在民族危难的时候,“理” 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D.文中所说的“美”不仅指ft村的乡约美,更指人文美。一个个大小不一、历史悠久 的小乡村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 1985 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 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