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00字。
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第六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班级_____ 座号_____ 姓名 _____ 成绩______
一、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中(zhòng)绳 糅(róu) 参省(xǐng) 虎兕(sì)
B.柙(xiá) 椟(dú) 数(shù)罟 饿莩(piǒo)
C.跂(qì)而望 跬(kuǐ)步 驽(nú)马 锲(qiè)而不舍
D.弃甲曳(yè)兵 孝悌(tì) 渚(zhǔ)崖 骐骥(jì)
2.下列加黑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 走:逃跑。
B.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拉 兵:兵器
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斤:砍木工具 胜:尽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罪过 岁:年成
3.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含古今字)的一组 ( )
(1)是谁之过与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9)望洋向若而叹曰 (10)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1)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12)祝曰:“必勿使反。”
(13)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1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⑴⑶⑸⑺⑼⑾⒀⒂ B.⑵⑷⑹⑻⑽⑿⒁⒃
C.⑴⑵⑶⑷⑹⑺⑽⑾⑿⒀⒃ D.⑵⑹⑺⑼⑽⑾⑿⒀⒁⒂⒃
4.下列句子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矣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我之谓也
C.以为莫己若者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文言虚词 (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④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A.也 矣 以 而 B.矣 也 而 以
C.以 者 然 而 D.者 也 以 然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D.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文言语句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当的语句,在说法上有较大不同,我们把这类句子叫文言特殊句式(含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分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等)。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非我也,兵也。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⑨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⑩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④⑨/②⑩/⑤/①③⑥⑦⑧ B.①⑦/③④⑨/②⑤⑩/⑥⑧
C.④⑨/②⑧⑩/⑤/①③⑥⑦ D.①⑦/②⑧⑩/③④⑨/⑤⑥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孔子与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结集而成。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主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B.《孟子》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性善”论,他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捍卫者自居,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荀子,名 况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提出 法后王 ;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 性恶 论。
D.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