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br>
〖教育学目的】 <br>
1. 了解诗评这种文学样式。 <br>
2. 了解评论的切入点。 <br>
3. 了解作者对意境的捕捉和对诗歌语言的体味。 <br>
〖重点难点〗 <br>
1. 关于诗评。 <br>
2. 对意境的捕捉和对诗歌语言的体味。 <br>
〖教学设想〗 <br>
导读课。 <br>
学习此篇课文,要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分析的方法,并练习写作诗评。 <br>
阅读诗歌,贵在多用心去深入领会;写作诗评,贵在写出自己的独特的具体感受, <br>
即使是点滴感受也好。授课时间 <br>
[ 教学过程 ] <br>
第一课时 <br>
一、导入 <br>
学生熟读四首词,体味,并思考: <br>
作者的分析有哪些地方是自己没想到的? <br>
作者的分析有哪些地方与自己想的不一致?谁的更好?为什么? <br>
诗歌的鉴赏。 <br>
把握 语言 <br>
意境 <br>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结构 <br>
课文分 为四部分。 <br>
1.(①)谈写本文的目的。 <br>
(1)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 <br>
(2)运用语言的精练。 <br>
2(②③)分析白居易《忆江南》两首词。 <br>
分析第一首《忆江南》。 <br>
精练的语言。 <br>
“有尽之言能传万家之意。” <br>
警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意蕴丰富的意象(作者称之为典型性的情节)。 <br>
江花(红胜火) <br>
江水(绿如蓝) <br>
__渲染出江南明丽的春天。 <br>
分析第二首《忆江南》。 <br>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br>
湖山秀美 <br>
点明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政绩不菲 <br>
“寻桂子” 清幽 <br>
“看潮头” 符合表达效果 闲适 <br>
选择典型情节烘托出行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 <br>
3.(④⑤)分析辛弃疾的两首词。 <br>
分析辛弃疾的《鹧鸪天》。 <br>
侧重论证“选择典型情节烘托气氛和情调的道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