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
专题04+蜀道难(第01课时)-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doc
第02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4+蜀道难(第02课时)-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5+杜甫诗三首(第01课时)-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5+杜甫诗三首(第02课时)-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6+琵琶行+并序(第01课时)-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6+琵琶行+并序(第02课时)-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7+李商隐诗两首-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7+李商隐诗两首-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doc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但其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正好和王安石讲李白诗风格的“豪放飘逸”相对应。“沉郁顿挫”见于天宝十三载(754)杜甫的《进雕赋表》,他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这里提出的“沉郁顿挫”并未引起时人的关注。
  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飘逸”和“沉郁”对举评李、杜诗,“飘逸”一词不是专指内容或专指形式的,而是指特定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的风格特征,那么和“飘逸”对应的“沉郁”就不只是内容问题了。而将“沉郁顿挫”结合起来评价杜诗的是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李白》,其云:“太白胸怀高旷,有置身云汉、糠秕六合意,不屑为体物之言,其言如风卷云舒,无可踪迹。子美思深力大,善于随事体察,其言如水归墟,靡坎不盈。两公之才,非惟不能兼,实亦不可兼也。杜自称‘沉郁顿挫’,谓李‘飞扬跋扈’,二语最善形容。”这是借用杜甫成句。而将“沉郁顿挫”作为评论杜诗的诗学术语的,似乎是屠隆,《杜诗详注附编•诸家论杜》引屠隆评云:“余谓老杜大家,言其兼雅俗文质,无所不有,是矣。乃其所以擅场当时,称雄百代者,则多得之悲壮瑰丽,沉郁顿挫。”仇兆鳌在《进书表》中直接使用“沉郁顿挫”评杜诗:“以温柔敦厚,托诸变雅变风之体;沉郁顿挫,形于日比日兴之中。”其后诗评家常用“沉郁顿挫”评论杜诗,不绝于耳。
  关于“沉郁顿挫”所指的是什么,看法很多。通行的说法是用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的解释:“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但是从杜甫提出“沉郁顿挫”后,很长时间并没有进入评杜的视域,清代人喜欢以此评杜诗,但从上下文看,理解确实不同,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分得很清楚,至少没有今天“沉郁”指内容、“顿挫”指形式的区分。正如严羽用“沉郁”,对“飘逸”,包括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那么,“顿挫”也是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正因为杜甫的诗歌风格是多样化的,“沉郁顿挫”并不能概括杜甫所有的作品。
  (选自《文艺争鸣》,有删改)
  1.下列关于“沉郁顿挫”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杜甫在《进雕赋表》中,拿扬雄、枚皋与自己比较,首次明确了“沉郁顿挫”就是自己诗歌的风格。
  B.南宋的严羽认为,杜甫的“沉郁”在具体含义上,如同李白的“飘逸”,不是单单指诗歌的内容问题。
  C.一般认为,“沉郁”主要就作品内容、题材、感情进行评价,“顿挫”主要指出语谋篇、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D.作者认为,“沉郁顿挫”并不能概括杜甫的所有创作,杜甫的诗歌风格是多样化的。
  2.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主导风格“沉郁顿挫”的演变过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沉郁顿挫”一词被杜甫提出,后就无人关注,直到清代才进入杜诗的评论领域。
  B.“沉郁顿挫”一词自被屠隆明确提出作为评价杜诗的诗学术语后,便被诗评家大规模使用。
  C.清代的贺裳应是把“沉郁”“顿挫”结合起来评论杜甫诗歌的第一人。
  D.清代的仇兆鳌汲取屠隆的文艺理论,继续将“沉郁顿挫”作为评论杜诗的诗学术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至今日,“沉郁”与“顿挫“也没有分得很清楚,但并不影响“沉郁顿挫”成为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
  B.王安石在使用“豪放飘逸”评价李白诗风格的同时,借用与之相对应的“沉郁顿挫”来评价杜甫的诗风。
  C.清代的几位诗词评论家喜欢以“沉郁顿挫”评杜甫诗,但最终也没能把“沉郁顿挫”的具体内容界定到位。
  D.因为评论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以及评论时的视角各异,所以作家的创作风格具有不稳定性与多样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4~7题。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
  ……
  4 蜀道难第1课时
  1.作家作品
  李白,唐代诗人。字________,号________,有________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________诗人,与杜甫并称________。有________,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浪漫主义的诗风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在诗歌中诗人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所在,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豪放、飘逸、离奇大胆的夸张、变幻莫测的想象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几大特点。
  3.写作背景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同类题材的作品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4.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噫吁嚱(  ) 鱼凫(  ) 秦塞(  )
  石栈(  ) 猿猱(  ) 扪参(  )
  抚膺(  ) 巉(  )岩 喧豗(  )
  飞湍(  ) 砯(  )崖 崔嵬(  )
  吮(  )血 咨嗟(  )
  1.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浪漫主义 “李杜” 《李太白集》
  4.yī xū xī   fú  sài   zhàn   náo   mén shēn   yīng  chán  huī    tuān   pīng   wéi   shǔn   zī   jiē
  1.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的悠久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蚕从、鱼凫开国的传说,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路者的勇力。
  ……
  5 杜甫诗三首(课时1)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_______,号_______,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唐玄宗开元中,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但进取无门,困顿了10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颠沛流离,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贡献: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他的诗被称为______。主要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有_______传世。
  2.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3.字音辨识
  凋伤(  ) 枫树(  ) 暮砧(  ) 猿啸(  )
  渚清(  ) 霜鬓(  ) 万壑(  ) 荆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