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字。
《师说》授课突破法
《师说》是古文的传统名篇。在深化改革形势下的授课,要跳出旧的思维定势而达到新的突破。突破之法是,以学生对译成文然后检查落实词义和句法为基础,进而展开对内容的重点辨析、发掘、梳理和品味。
一、设疑以明概念。
设疑是探求真知的一种驱动力,是开启心智的一把金钥匙。“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经学理窟·义理》)。找出行文概念上可能产生的疑点加以必要的引发阐释,必然会有助于文意某些内在联系的理解。
1“古”的时间
“古”是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何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据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35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孔子,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六艺”,非指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乃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因其后连用了“经传 ”。仅《春秋》一经就有三传分行: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的《左氏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的《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谷梁传》。另按《师说》系作者体现古文理论的代表作之一,自以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提倡先秦两汉文章传统为创作宗旨。再按作者倡导古文运动时自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称“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进学解》)。至此,文中“古”所指时间昭然若揭:先秦两汉。
2“师”的形式
文中为论证“学必有师”的论点,在确定“ 能者为师”的前提下,先后列举“师”的三种形式。
(1)问经式。 17岁的李蟠“好古文”,向韩愈请教“六艺经传”。联系前文对所择“童子之师”愚妄做法的否定,便不难断认这是本文从师的主证形式。
(2)学艺式。“巫、医、乐师、百工”各具专门技艺。只有师傅弟子“不耻相师”,取长补短,才能使技艺精益求精,渐臻佳境,有所发明创造。这是本文从师的旁证形式之一。
(3)交游式。文引《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话,就隐含交游“择善而从”之意。事参作者自叙:“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艺取,或慕其一善”(《与崔群书》)。这是本文从师的旁证形式之二。
3“君子”的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