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390字。

  《三国演义》导读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这部小说的编纂者为罗贯中,他的籍贯有太原、东原、钱塘等不同说法;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一、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是一个龙腾虎跃,蜂起云涌的时代,而这一时期英雄豪杰的传奇性经历与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很早以来就引起人们的关注。陈寿的《三国志》和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的注就包蕴着无数生动的故事,为文学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在民间,又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辑录了一些民间传说中的三国故事。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李商隐的《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描写的是一个小孩模仿当时说书艺人讲说的三国故事情态,可见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这说明三国故事在九世纪的晚唐已广为流传了。宋代“说话”艺术的“讲史”中有专说“三分”的艺人。在北宋苏轼《东坡志林》中记载,“王彭曾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说三国”的艺术效果很好,而且“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十分鲜明了。
  五代十国以后,在九至十三世纪的宋元间,戏曲、杂剧大为流行。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剧目有《赤壁鏖战》、《襄阳会》、《骂吕布》等(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宋以后到元明之际杂剧中的三国戏见于著录的有六十余种,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白帝托孤”等。此时,《三国演义》中一些重要情节已经成为杂剧的著名剧目了。宋代张耒《明道杂志》记载:“京师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缓之。”
  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二、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所杀。随后,袁绍等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 “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州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蜀汉。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三、家喻户晓的故事
  《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代英雄的风云际会与斗争,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舌战群儒”等。
  1.桃园三结义
  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讲述的故事。当时的三个普通百姓──刘备、关羽、张飞,因为一道招军榜文走到一起来了。小说在对三人做了介绍以后,便集中描写他们结拜兄弟这件事。结拜兄弟,是起源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