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10字。

  《文言词语和句式》
  学习目标:
  1、 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
  2、 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3、 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汉语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难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知识链接: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一 文言词语
  (一)一词多义: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例:“负”,本义是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载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支撑
  3、久负盛名                                  享有
  4、负势而上                                  凭借
  5、誓天不相负                                辜负
  注意: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
  (二)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例: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用来
  2、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然冲出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和子
  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三)通假字: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孰为汝多知(知,通“智”)乎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举酒属(属,通“嘱”)客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被,通“披”)坚执锐
  注意: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我们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假字。
  课堂小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③可予不。  
  ④臣愿奉璧西入秦。  
  ⑤拜送书于庭。   
  ⑥召有司案图。  
  ⑦设九宾礼于廷。   
  2解释一词多义
  见
  ①徒见欺
  ②大王见臣列观
  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3注意古今异义现象
  ①拜为上卿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