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4490字。

  肖培东《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记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重庆巴蜀中学《秋兴其一》教学记 <wbr> <wbr> <wbr>肖培东
  重庆巴蜀中学《秋兴其一》教学记
  肖培东
  我先后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案,昨晚,思考到三点。
  教学设计一“沉郁顿挫”感知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老师泛读。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
  设计:读了这几遍,大致了解了所写内容吧?(简单概括,越简单越好,少用形容词;如果学生用词修饰,挑色调有问题的入手)可以用两幅画意图展示,请学生比较是哪一幅。(一幅是浓郁的秋景图,一幅是淡隐的秋景图。重庆上课,其实也可以随手拍两张秋景图切入,如此要先讲气色再讲声调)
  几个问题探讨:
  “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对比,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