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10字。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经典研读四问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
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
“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教学时数: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概况;
2、把握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试做简要分析。
材料运用对比的手法,精辟地概括了当前我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列举了现代人文化关注上的“五多五少”趋向:“多”内容比较分散,与演艺明星、金钱财富和爱情相关;“五少”内容则相对集中,主要是作家和文学形象。可见材料重点是要揭示人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忽略以及文化审美的时尚化和世俗化。我们可以做如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