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道小题,约12790字。
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度下期高2017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1.请将所有单选题按照题号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卡上;
2.所有多选题和主观表述题按照题号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①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②这即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③这些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④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⑤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毛病”!
⑥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⑦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
⑧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⑨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⑩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对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进行历史的梳理、批判的讨论、自由的选择。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1.下列对“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构我们当下社会所缺少的良知、正义和爱心,需要信仰的强大保障。
B.改变“人心惟危”的状况,最需要的是政治改革,其次是人心提升。
C.信仰可以促进涉及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
D.考虑事物只从感官出发,只顾及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的行为却被许多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对第⑥段中划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人心长时间片面地偏向狭隘的理性,所以我们无法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就会被误解。
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那位美国老太太来说,后面楼房里有没有一个小孩,小孩会不会看见她闯红灯,将来会不会出事,全都是未知的,支持她坚守准则的是某种信仰。
B.拾金不昧的清洁工不一定缺少那些亲友视为“正常”的“理智”,但她更没有忽略“正常”人还不能缺少的良知。
C.净化全民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要求与法律联系起来,又需要人们通过信仰来达到道德境界。而无论是“他律”还是“自律”都需要信仰的支撑。
D.古人所相信的“天道”或“天理”也算是一种信仰,所以宗教信仰也可以指引我们改变现状,实现中国精神的重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昏
季羡林
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黄昏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