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90个字。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主题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都德,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课文背景:1870年法国发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只准这两个地方的学校教德语,不准再学法语。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中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下课
  目标导学三:感受人物心理变化,体会情感
  找出每一个阶段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贪玩)
  (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贪玩、怕提问。
  (2)第三自然段中“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说明小弗郎士的幼稚无知。
  (3)“又出了什么事啦?”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设置悬念。
  4、分析人物小弗郎士。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
  明确:(1)平时上课:①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②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③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静一点儿……”④态度:“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2)最后一课:①气氛: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②学生: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③教师: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穿着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的穿戴。④态度: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