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20个字。
2018年中考七、八年级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
甘肃小屯中学栎类
中考文言文之复习《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河阳之北山之南,水之北
达于汉阴山之北,水之南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惩山北之塞以……为苦年且九十将近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杂然相许纷纷的样子赞同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么样
荷担者三夫挑固不可彻通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趟。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6.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四、内容理解性
1.愚公“不愚”:有远大抱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智叟“不智”表现在: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老于世故,自作聪明。
3.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可谓“愚者不愚,智者不智”。
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出:指国外。拂:通“弼”读bì,辅佐。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