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00字。
2006年高考语文学科备考提要:作文命题的实质与我们的希望
2006年高考语文学科备考提要
作文命题的实质与我们的希望 ㈠作文命题的实质
2005年十六份高考试卷,作文命题演变为话题、标题和材料三种形式。考前的纷纷猜测转化为种种品评,此优彼劣,一时不绝于耳。可以预料,之后又将转化为对来年命题新的猜测。如此一个接一个轮回。猜测对的,风光无限、身价倍增;猜测错的,颜面扫地、愤然指责。这些猜测品评多么无谓!我们对应试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应试”层面,应能与语文素质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必须命题。但是,作文命题,无论是标题命题、材料命题,还是话题命题,其实质都是不命题——只是在不同命题形式里,或隐蔽,或显露一些罢了。
让我们略追溯久远一些。1994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尝试”,这个标题其实无异于话题。只是当时考生群体的思维封闭,其实是考生背后的作文教学“冰封雪覆”,所以绝大多数考生狭隘地以第一人称写自我的“尝试”,虚假而拙劣的编造层出不穷。我们可以设想,2005年,某高考试卷的作文,若以“尝试”为话题,或者以“尝试”为标题,那会是什么样子?绝对与十年前有天壤之别——喜欢物理的同学会去写爱因斯坦的尝试;热衷化学的同学会去写门捷列夫的尝试;醉心足球的同学可写米卢、郝海东的尝试;迷恋歌星的同学可写王菲、周杰伦的尝试……从这一意义看,“尝试”正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一个重要侧面——移植爱因斯坦、门捷列夫、米卢、郝海东、王菲、周杰伦……有关“尝试”的记忆,都未为不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话题命题的重大贡献,就在于掀开了标题和材料命题严格限制的衣襟,极大地开拓了考生和作文教学的思维天地,使命题“不命题”的实质豁然大白。
即以北京2004年作文命题“包容”为例。这是北京卷第二次勇敢地回归标题命题,“包容”二字赫然印在试卷作文纸页的首行,然而,大量考生仍将其视为话题。一个副标题,还不是海阔天空?爱因斯坦、门捷列夫、米卢、郝海东、王菲、周杰伦……谁无“包容”?谁又不可以用来说“包容”?
信手拈几篇满分作文看一看: 《包容——祭奠我的四合院》——如果“四合院”可以写“包容”,那故宫太和殿、天安门广场、天津的洋楼、上海的里弄、陕北的窑洞、内蒙的毡房,哪种、哪处建筑不存在“包容”,不可以写“包容”呢?
《包容——话梅糖中的岁月》——如果“话梅糖”可以写“包容”,那巧克力、冰激凌、汉堡包、北京烤鸭、西安泡馍、兰州拉面,你总有一种饮食偏爱吧?那么,哪一种不存在“包容”,不可以写“包容”呢?
《包容——紫罗兰的芬芳》——如果“紫罗兰”可以写“包容”,那康乃馨、郁金香、陶潜的菊、陆游的梅、南国的竹、北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