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27360字。

  天津市和平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
  第一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Ⅰ卷
  一、
  1.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俯首贴(tiē)耳       天崩地坼(chè)          郴(bīn)州      饼铛(chēnɡ)
  B. 掂(diān)斤播两      繁花似锦(jǐn)        出洋像(xiànɡ)  处(chù)暑
  C. 为虎作伥(chānɡ)     耳濡(rú)目染         雪里蕻(hónɡ)   发憷(chù)
  D. 绠(ɡēnɡ)短汲深      广种薄(báo)收        籴(dí)米       鲽(dié)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俯首帖耳,郴(chēn)州;B项,出洋相,处(chǔ)暑;D项,绠(ɡěnɡ)短汲深,蝶泳。21教育网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林风眠的画作既隐含中国虚静简逸的精神,又渗透西方艺术的空间构造与画面张力,       ,令人耳目一新。
  ②周德清不为传统所因囿,突破旧韵书的束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               ,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原音韵》。
  ③“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                ,独立特行,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A. 别开蹊径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B. 独树一帜  标新立异  别开蹊径
  C.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别开蹊径    D. 独树一帜  别开蹊径  标新立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别开蹊径:另辟新路;独创一格。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许多获奖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或许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 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大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C.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当代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关联词语序不当,“不仅”应提到句首。C项,中途易辙造成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二十四节气属于……独特创造,对……起到作用”。D项,句式杂糅,正确格式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这一核心命题”或“以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为核心命题”。
  4. 老师准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祖国山川风物的文学作品,打算按照所写的地域编为两个专题:甲、巴山蜀水岭南;乙、骏马秋风塞上。下列作品与专题名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⑴《锦江春色来天地——都江堰》         ⑵《李清照的汴京情结》
  ⑶《不教胡马度阴山——呼和浩特》       ⑷《共来百越文身地——柳州》
  ⑸《烟波浩渺岳阳楼》                   ⑹《秦时明月汉时关——天水》
  ⑺《锦官城外柏森森》                   ⑻《遥梦敦煌》
  A. 甲:⑵⑸⑺  乙:⑶⑷⑻    B. 甲:⑴⑷⑺  乙:⑶⑹⑻
  C. 甲:⑴⑸⑻  乙:⑶⑹⑺    D. 甲:⑴⑵⑸  乙:⑷⑹⑻
  【答案】B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