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70字。
《行道树》说课材料
湖北省汉川市南河中学  何志姣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文章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感悟,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晰、凝炼,内容通俗易懂,含蓄隽永,具有理性的光辉,给人一种哲学的美感,与学生生活接近,极易感悟。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尚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就贯彻了这些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执著地追求和无私奉献,为此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有一定的搜集资料和比较学习的能力,学习模仿力强,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才能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