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1330字。

  2017学年第二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一、选择题(共33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昳(yì)丽   马扎(zhā)  荚(jiá)果  蔓(wàn)生植物
  B.嫉(jí)妒     蕴藉(jiè)   羁縻(mí)   大腹便便(pián)
  C.载(zài)舟    邂逅(góu)   鬈(quán)曲  繁冗(ròng)拖沓
  D.趿(tā)拉   蹩(piě)进    刎颈(jìng)    轮外圆晕(yù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字眼的变幻有时候是由于忌讳:或者因为恐惧、厌恶,或者因为觉得说出来难听。管老虎叫“大虫”,管蛇叫“长虫”,管老鼠叫“老虫”或“耗子”,是前者的例子。
  B.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崇拜沧天,现在还不清楚。但甲骨文中有这个字就表明早在商代就已经开始了。在周朝初期,这个字就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C.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枉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D.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3-4小题。
  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睚眦必报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甲】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西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乙】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 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丙】王若虛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 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3.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免 B.睚眦必报 C.凝练 D.斟酌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们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绝大多数的员工不仅是中国人,而且制作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也是产自本地。
  B.许多事实表明,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是由学者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C.我们西方人的鼻子比面部凸出很多,所以我们考虑它自然会想到侧面;中国就不是这样,那里绝大多数人的鼻子在脸上并不突出,对他们来说正面图最能表现鼻子的特征。
  D.现在的吉利已经几乎完成了对汽车行业的全面布局,从低端汽车品牌到高端汽车品牌,无论是汽车、卡车、客车甚至到军商用车、工业特种车,无一没有例外。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