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刘禹锡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白居易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杜 牧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李商隐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陆 游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欧阳修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王安石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韦应物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辛弃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岑 参Word版含答案.docx

  白居易
  一、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两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喻诗的创作而发的。
  二、作品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梦得[注]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E.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庸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
  杜 牧
  一、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作品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 贻
  杜 牧
  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  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
  D.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E.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2.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的复杂情感。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 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
  辛弃疾
  一、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二、作品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①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②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  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故土沦陷。“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D.“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应上片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E.“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作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声声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看取弓刀,陌上车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