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940字。

  备战2018年高考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第3期
  一、【2018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而言,气质所指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人,而较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那什么是大国气质呢?大国气质就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中国人注重次序与稳定,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第一,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追求和谐、珍视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第二,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中国人向来注重次序和稳定。尽管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但是,好治恶乱、好稳恶变的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中国人非常重视审时度势、因势而变。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由此促使中国治理不得不顺势而变。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对“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大国气质,是建立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
  B.中国的大国气质因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C.中国的大国气质有着其他大国无法比拟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明优势。
  D.中国的大国气质并非总保持一致,因为它既追求次序和稳定,也追求因势而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外交内政等方面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成因和特点。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
  C.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以此为例,有助予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特征。
  D.文章以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内涵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沉淀的历史底蕴深厚,所以中国的大国气质相对表现得更稳定、更具持续性。
  B.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继续塑造这种气质不能抛开这些特点。
  C.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明没有的。
  D.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内涵,有助于应对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
  【答案】1.A2.B3.C
  【解析】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论证方法和论证观点的分析要得当。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应该是论证了“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明没有的。“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明没有的”不符合实际。
  二、【2018届山西孝义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