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00字。
诗歌鉴赏技巧谈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的考查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评价是人们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下面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几个点,希望对即将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 
例如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是书法的感情却不一样。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所以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运用答题格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例如 
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