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3880字。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2018级第四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总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2017 年 11 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将答题卡收回(试题卷由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 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更愿意称其为“体贴”。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 流与沟通,是一种“身体”的践履,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 看病,不是辅以血压计、X 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以“望、闻、问、切” 的方式,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 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疾患和痛苦。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 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一种无间尔我、情 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 他人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的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统 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 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 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 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举手投足,身体的姿态,脸部的表情,是一种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 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借此使社会成为一个温情脉脉、 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 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 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生命主体, 用身体去体认、体悟,用身体语言交流、互动,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 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 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 “天的震怒”,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 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 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 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体贴”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 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 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 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 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 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 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医生给人看病,不使用仪表仪器,而是调动自己的身体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这使
得医生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能把握病人的疾患。
B.作者认为,人际交往中,举手投足、身体的姿态、脸部的表情等,都是为了促进人们之 间亲和而产生的“身体语言”,能传达着人们内心的情感、体贴与关爱。
C.中国古人用身体去体认、体悟自然,用身体语言与自然交流、互动,并使自然最终成为 有震怒有伤心的“自在之物”。
D.即使把“体贴”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 知”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也不会削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从中国古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两方面论证了“体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真正特质”这一论点,并在最后论及了此特质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B.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杨复对于“恕”的解释,是为了引出自己对于此“儒家金规则”的 理解,也就是全篇的核心——“体贴”。
C.文中第三段引用《论语》,论证在人际交往中,“礼”是促进人们亲和的身体语言,是 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具体体现。
D.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方式,得出以科学的逻辑和工业的机器去认知、 利用自然不如以“体贴”去对待自然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与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能证
明古人“体贴”自然之后会引起自然中微妙的连锁反应这一观点。
B.只有借由“体贴”这把钥匙,我们才能理解中国“人我不二”的伦理观、“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和“神美同义”的宗教观。
C.为了让社会成为一个爱的共同体,我们应该以“礼”待人,加强“身体语言”的沟通, 这也将使得中国文化内涵明确、刚健有力。
D.如果想让中国文化里的一切其他概念的解释都拥有生命学依据,就需要“体贴”这一把 钥匙,这也可以使它们避免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麦田上空偶尔响 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 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 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渺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