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20字。
《日出》(节选)教案
曹禺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课文主旨:暴露了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资产阶级人吃人的罪恶本质,表达了作者憎恶黑暗,同情下层人民,渴望光明的思想感情。
2、 了解戏剧语言特点,尤其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情节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
3、理解把握下列词语
尔虞我诈 襄 嗫嚅 踌躇 凄楚 咳嗽 喃喃 颤动 愤慨 狞笑呆若木鸡 禽兽 萧条 世故 安分守己 抽咽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活动导引
简介曹禺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从诞生于30年代的《雷雨》起,曹禺的一系列剧作,一个又一个地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的一句“当年海上惊雷雨”,就是对其剧作社会效应的最恰当的评价。(可放电影电视或话剧《雷雨》和《日出》中的精彩片断,《日出》还要放与课文相关的片断)。
曹禺,原名万家宝。原籍湖北,生于天津。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8年,因成绩优良,直升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23岁时,创作了第一部剧作《雷雨》,便引起轰动。1934年,又创作了《日出》。这两部剧作的发表,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崇高地位。之后,他相继发表了《原野》《蜕变》《北京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胆剑篇》、《王昭君》等。
总的来说,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成就突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他早期的剧作,吸收了传统戏剧和西洋戏剧的双重营养,善于应用各种创作技法,擅长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戏剧氛围的诗化处理更是其剧作独具一格的要素。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探索是其剧作的永恒主题,也使得他的剧作的艺术生命长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雷雨》《日出》等剧作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为底本的电视、电影作品也不断出现。
二、活动流程
(一)、学生默读课文,。
提示:
⑴划出生字和重要词语,并解释注音。
⑵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几次大的矛盾冲突?请分析。
⑶注意对话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变化。下一课准备分角色朗读表演。
(二)、完成提示⑴
注音 尔虞我诈 襄 嗫嚅 踌躇 咳嗽 颤动 狞笑 抽咽 禽兽
解释 尔虞我诈 嗫嚅 踌躇 凄楚 喃喃 颤动 愤慨 狞笑 呆若木鸡 萧条 世故 安分守己 抽咽
(三)、讨论提示⑵
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