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连贯·得体”讲稿》之“得体篇”<br>
<br>
一、什么是得体<br>
<br>
语言运用得好不好,恰当不恰当,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离开了特定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使用语言的优劣得失。例如:<br>
a 鸭绿江中的流水,长流不尽;长白山上的松树,万古长青,这是中朝友谊的象征。<br>
b. 中朝人民永远是好朋友。<br>
[分析:这两句话有没有优劣之分呢?要区分它们的优劣,要看用在什么场合——用于文艺作品,特别是写志愿军赞歌,a句当然很合适,但如果是在家里和一位朝鲜朋友交谈,用a句的方式说话就不伦不类,很不得体,恐怕还是b句相宜。]<br>
(一)表达和理解之间的关系<br>
言语交际是双方的活动,要想得到理想的效果,就要分析从表达到理解的全过程。<br>
从表达到理解,作为信息传递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编码(说写者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组成话语)——发码(借助发音器官、手势、体态和书写工具)——传递(借助空气、电路、信使、邮递等信道)——接收(听读音用听觉或视器官接收对方发出的信息代码即言语形式)——解码(经过分解合成,听读者把在特定交际场合接收到的言语形式还原为思想内容)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br>
这个过程如果不出现障碍,信息就可以顺利传递,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言语交际就要受到影响。<br>
1.双方是否都懂得所使用的语言的问题。例如:<br>
她一见秀梅就说:“秀梅同志,你那发言稿哪?”<br>
“啥?啥稿?”<br>
“讲话的稿。”<br>
“讲话还带稿。”<br>
“不用稿也得有个提纲吧?”<br>
“啥缸?”<br>
“拿张纸把你要说的内容大概写下来,提防忘了,说漏了。(黄宗英《小丫扛大旗》)<br>
<br>
2.缺乏共同的知识背景也会使交际出现障碍。例如:<br>
(一位外籍学生到中国教师家里作客)<br>
中国教师:看!你满脸是汗,要不要来擦擦脸。<br>
外籍学生:不!谢谢。我没关系。<br>
中国教师:来吧。这不费事。(主人误以为对方客气,立即倒好洗脸水……)<br>
外籍学生:我想,我不洗好,我脸上化了妆。”<br>
[分析: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别,中国教师不懂得女士化妆后不能水洗,不理解外籍学生的意思,误以为对方在客气,并且以自己的习惯把水和毛巾都准备好,结果是双方都很窘。]<br>
3.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br>
由于各种原因,受话人常常不能完全理解发话人的全部意思,这就是所谓的“讲(写)得明白,未必听(读)得明白”,发出的信息和收到信息之间出现了一定差距,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信息差”。<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