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10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
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 —— 感知——体会——涵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文导引
1 导入
回顾《清平乐•村居》学生背诵。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师:你们能说出这首词的作者吗?
生:辛弃疾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2、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闯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