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道小题,约14090字。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教师:王晓雁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显现。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美学等范畴,其特征是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在文化上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摘编自卢艳芹《“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具有三个维度。
B. 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
C. 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
D.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既重 视物质也重视精神,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B. 文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分析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C. 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时,围绕美的内涵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和分析。
D. 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内含、特征及主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如果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就无法实现。
B.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C. 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有利 于审美意义上的社会的形成。
D. 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建设什么中国、怎么建设中国”问题。
(二)课内散文阅读(共3小题,9分)
4.下列对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为了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而多处运用了联想。如作者从辛弃疾的姓联想到辛弃疾自嘲的《永遇乐》,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B. 这篇散文用豪迈奔放的语言,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笔力雄厚,慷慨悲壮。
C. 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
D. 作者认为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是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的历史背景和他自己对词创作的悟性、聪明产生的。
5. 下列对《寒风吹彻》一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人生四季中的寒冷冬季、艰辛生活为明线,以冬天里寒冷的风雪为暗线。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将作者的遐思漫想、人生感悟、回忆中的点点滴滴联系在一起。
B.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一问一答中, “平淡”一词看出了世态炎凉,亲情冷漠。人们的感情已经被生活折磨得麻木,很难再表现大喜或大悲。
C. 本文以沉静、冷峻的笔调,回顾岁月,回顾过去的“我”,死去的姑妈,联想“我”的母亲及现在的“我”,作者借助自己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
D.“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意在表明世间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命运,都会被“寒风吹彻 ”。作者在文章结尾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
6. 下列对散文《可以预约的雪》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菅芒花在文中起线索作用,全文围绕菅芒花来进行写作。我们能够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却不能预约人生的变化。相对于“常”,“变”是更真实的人类生活体验。
B. 作者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从构思看,用“可以预约的雪”反衬并突出了人生的不可预约;从主旨看,“可以预约的雪”是作者心中希望的象征,暗示了主旨;从 语言看,“可以预约的雪”富有诗意,清新雅致,和文章风格一致。
C.“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这句话,一方面,是指我心里开始向往菅芒花美丽的景致,另一方面,是指作者对可能产生的变化开始担忧。
D. 本文从友人相约去看菅芒花写起,由花写到人,引发出对人生的“变”与“常”的体悟和思考,告诉读者:从容地面对生活,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命才有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金陵,春帷掩映的绝代
余显斌
不用去金陵,一去一断魂。
金陵,就那些地名,都鸟语花香的,朱雀桥、乌衣巷、秦淮河、桃根渡……那不是地名,是一首首隽永的诗。有人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这些地名,如果是女子,也一定有莲花一般的容颜,但韵华永远不会在秋风中瓣瓣凋零,而只会绝世独立,在灯火阑珊处回眸一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