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课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10 新闻报告阅读(含非连续性文本)(1).doc
答案.DOC
专题训练11 新闻报告阅读(含非连续性文本)(2).doc
专题训练12 新闻报告阅读(含非连续性文本)(3).doc
专题训练13 传记阅读(1).doc
专题训练14 传记阅读(2).doc
专题训练15科普文阅读.doc
专题训练16 文言文阅读(1).doc
专题训练17 文言文阅读(2).doc
专题训练18文言文阅读.doc
专题训练19古代诗歌鉴赏.doc
专题训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
专题训练20 古代诗歌鉴赏(2).doc
专题训练21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doc
专题训练22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1).doc
专题训练23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2).doc
专题训练24 辨析病句(1).doc
专题训练25 辨析病句(2).doc
专题训练26语言表达得体.doc
专题训练27 语言表达连贯.doc
专题训练28逻辑推断.doc
专题训练29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doc
专题训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
专题训练30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doc
专题训练31 语言表达简明、鲜明、生动与图文转换.doc
专题训练32 写 作.DOC
专题训练3 论述类文本阅读(3).doc
专题训练4 小说阅读(1).doc
专题训练5 小说阅读(2).doc
专题训练6 小说阅读(3).doc
专题训练7 散文阅读(1).doc
专题训练8 散文阅读(2).doc
专题训练9 散文阅读(3).doc
专题训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1)
一、(2018届广东茂名五大联盟学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不断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C.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D.隋朝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B.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通过董仲舒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D.结尾一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这时段,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C.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走向稳定和强大,也因均田制消极因素的影响走向了灭亡。
D.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二、(2018届湖北黄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人崔护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该诗好就好在有感而发、清丽自然,昔时“人面”虽美,却未眩惑、沉溺其中;今日佳人难再得,也不至于“衣带渐
……
专题训练3 论述类文本阅读(3)
一、(2018届广西梧州、柳州摸底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孔子》是彭富春教授继《论老子》《论国学》之后又一部探讨和研究中国先秦思想的学术专著。全书既有译解,又有论述。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局部到整体,作者上下求索、左右探源,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精义要旨。当然,这不是一般化的译读和阐释,而是富有新意地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并且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
基于《论语》文本,作者对其进行了忠实的现代汉语翻译,为了使语言表述更加完美畅达,作者还试图弥补了一般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作者还对《论语》篇章进行了全面分析,精邃深微,要而不繁,不仅阐释了各章的核心思想,而且还揭示了其内在关联。如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般把“束脩”释为“十条干肉”。而彭富春的看法是:“此为束带修饰,喻十五岁的成人。”故他把此句译为:“凡十五岁以上自行束带修饰的人,我未尝不教诲的。”其根据是:“孔子所教并非小学(发蒙之学),而是大学(成人之学),大学的根本是学道。”这是颇有道理的,大学旨在培养高级人才,不然孔门三千弟子中何来七十二贤人?
还有,作者的解析不仅在理论底蕴上有深层的开掘,而且在行文运笔上也彰显了个性风采。他的语言凝练、精粹,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不少句子写得很美,像箴言,像诗篇,耐人咀嚼和寻味。如:“逝者。流逝就是时间。它不仅是过去,而且是包括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限整体。流逝不仅是消逝,而且是生成,是生生不息。天地人的本性就是这种永远的生成。天旋地转,日出日落,月明月暗,春去秋来,暑尽冬临。”姑举一例,窥豹一斑。
《论语》全册的第一个字,即“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字,充满了原发的思想含义。所学者何?道也。它是人的生命的根本规定,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在解读《论语》的基础上,彭富春抓住了孔子思想的这个核心主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指明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孔子下学万事万物的知识,上达到那唯一的道本身。他一方面将形而下的问题上达为形而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形而上的问题化为形而下的问题,彭富春特别强调这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之处。在书中,彭富春提出了一些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如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育人应当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体两翼。
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阐释,彭富春指出,人应当唤醒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潜能,发扬人的主体性,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走向精神、心灵的自由和高蹈。这本书的卷终语是:“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这是一位学者诚挚的心声。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富春对中国先秦时期的道家、儒家等都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在写了《论老子》《论国学》之后,又写了《论孔子》。
B.彭富春的研究,不仅关注《论语》的字、词、句、篇章结构等,而且能够透过局部与整体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核心思想。
C.彭富春不仅自己追求语言表述的完美畅达,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还试图帮助他人修改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
D.彭富春不仅在微观上对《论语》各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能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论语》,指出各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引述彭教授对“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中的“束脩”的解释,是为了论证“不仅阐释了各章的核心思想,而且还揭示了其内在关联”这一论点。
B.为了使自己关于彭教授的著作的语言特色的观点有据可依,作者引述《论孔子》一书中“逝者。流逝就是时间。它不仅是过去,而且……”这段深刻而富有文采的文字。
C.作者指出彭富春“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育人应当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体两翼”这个事实,其论述的目的是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
D.“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是彭富春抓住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并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富春的《论孔子》一书的基本特点是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
B.孔子所教的是大学,他把人格修养的培养作为办学的宗旨,对发蒙之学并不看重,甚至提出非议,因此,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
C.“学而时习之”的“学”字十分重要,而“道”则是“学”的对象与内容,它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
D.“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这句卷终语表明,彭富春研究孔子是立足于当下社会生活而不仅仅在于对学术的追求。
二、(2018届广东惠州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教育永恒的支柱
肖 川
文学是虚构的艺术,是想象的殿堂。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文学还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文学之于读者,是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读者之于文学,应该是走进这殿堂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
有作家说,小说是什么?小说是碰触人类伤口之后流出来的血。好的小
……
专题训练32 写 作
(一)立意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继武汉大学等大学之后,近日厦门大学也开始对前来校园参观的校外人员收取费用。不但一些名牌大学如此,一些中学名校也纷纷加入收费的行列,如河北的衡水中学、湖北的黄冈中学等。
名校开放校园对外收费一事,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权衡、选择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018届黑龙江大庆四校第一次联合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普希金说,昨天,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画家黄永玉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看,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
有人说:记住昨天,如果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进取,那就莫如忘却。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2018届湖北百所重点学校高三语文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②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④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读了上面苏轼的六句诗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2018届吉林普通中学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九歌》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
③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增广贤文》
④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蒙古谚语
⑤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
⑥整形美容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暑假期间,包括高中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学生客流,有时能占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而这些人的想法是让自己的颜值高一些,便于今后的就业。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5.(2018届河南许昌、平顶山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各学校都在利用班团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有以下12个关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阐述你所理解的核心价值观,写一篇文章帮助同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