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道小题,约1158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
2018.7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共18分。
材料一
英文 liberty一词在19世纪中后叶进入汉语时,曾经有过多种译法,最后通用的为“自由”。要说汉语中原有的“自由”一词,其历史颇久。当然,它本来不具有“liberty”那样复杂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内容,它只是在日常范围内表达“由自己做主”的意思。但即便如此,“自由”通常也并不代表正面的价值,就像《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母亲教训儿子的话:“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古代还有一个意义与“自由”相近的词,就是“逍遥”。“逍遥”原本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无拘无束地随处闲逛。《离骚》中“聊逍遥以相羊”一句,王逸注释说:“逍遥、相羊,皆游也。”洪兴祖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可见,逍遥、相羊、徘徊、翱翔,都有差不多的意思。但由于庄子《逍遥游》一文,“逍遥”有了特殊的含义。《逍遥游》中说,“不知其几千里”的鲲化而为鹏,上升至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飙风,由北冥迁飞南冥,背负着青天,下视苍苍,莫之夭阏,这就是“逍遥”的象征化境界。
章太炎称:“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但如果说庄子的“逍遥”具有“自由”的涵义,那么至少它与我们在通常状态下所说的自由有两大不同:其一,它主要是精神领域内的活动,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追求“逍遥”的人只能以逃避甚至是违顺的方式来应付;其二,任何生活实践中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而“逍遥”却没有,它指向彻底的解脱。庄子是罕有的天才,他凭藉深刻的洞察力,给出一个无比壮丽的“逍遥乎天地之间”的境界,并将其视为生命的终极意义。
(取材于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即便(jí)
B.无拘无束(sù)
C.徘徊(huái)
D.凭藉(jiè)
2.根据材料一,对“自由”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由”是英文“liberty”诸多翻译中的一个。
B.在日常范围内,表达了“由自己做主”的意思。
C.古时多不代表正面的价值,可以用来批评别人。
D.与庄子“逍遥”相近,指无拘无束地随处闲逛。
材料二
读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我们就会发现郭象借着注释的形式从《庄子》中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唯其如此,郭象才取得了哲学家的资格。郭象常用“性”这一概念来讲祸福与命运的变化,这就将祸福与命运的根据,从外在力量转移到了个体之“性”的完满与否上。
在《逍遥游》中,大鹏是逍遥的象征,小鸟则是反面代表。它认为自己“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极致,何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原文歌颂大鹏、嘲笑小鸟的立场是鲜明的。但是郭象泯灭了大鹏与小鸟之间的区别,他说:“苟足于其性,则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关地。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就是说,万物无论大小高低,只要自足其性,就可以同样逍遥,同样可以达到自由之境。“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的关键在于“足于其性”,而“足”的标准则完全取决于自我内心的评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