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
专题01+鉴赏诗歌的形象-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2+鉴赏诗歌的语言-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4+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5+诗歌鉴赏选择题突破-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6+诗歌的题材-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1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包括画面、意象和意境)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鉴赏人物形象
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标题“怀古”就暗示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人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己的情感表达。如后面的注释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如“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词人对敌战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的担忧,为失去北伐抗金时机而痛心。
3.抓描写,分析形象
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想当年”三句,一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表达自己对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本词中“凭谁问”三句表达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
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概括时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比如: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在本步骤中,要联系上面的“4大思考角度”,分点概括分析。
步骤三:概括形象的意义意义,主要是指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步骤三有时可以不涉及。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2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常见题型
题型之一:炼字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典例一: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答案】
①“常”强调时间频度,“偏”突出情态;(析本义)
②“常”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描情景)③“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艺术”角度说效果)
【解析】
赏析炼字“3步骤”
步骤一:确定关键词
对于题干中已明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
步骤二: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4个角度:①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②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③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④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提示: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在高考题中往往综合考查,很少单独命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4方面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设问、反问等
表达方式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正侧结合
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联想、想象等
结构技巧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
说明:如果题目中直接问到表达技巧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步骤一:明技巧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步骤二: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表达技巧。
步骤三:析作用 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说明:①如题干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②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也可以合并,也可调换顺序。
题型一: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答案】
①比拟、排比。(明技巧)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析作用)③“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析作用)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4 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高考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要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不能主观臆断。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诗歌评价题型一评价诗歌的思想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解题策略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表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地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
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5 诗歌鉴赏选择题突破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是古代诗歌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实质的变动。由主观考查变客观考查,读诗容易了,试题难度变小了。
选择题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常见设误角度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错项】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6 诗歌的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送别怀人诗
教材链接:《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
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
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
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理解诗歌。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读诗探骊】
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景、事] (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羁旅思乡诗
教材链接:《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
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
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
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典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理解诗歌。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1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包括画面、意象和意境)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鉴赏人物形象
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标题“怀古”就暗示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人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己的情感表达。如后面的注释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如“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词人对敌战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的担忧,为失去北伐抗金时机而痛心。
3.抓描写,分析形象
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想当年”三句,一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表达自己对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本词中“凭谁问”三句表达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
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概括时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比如: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在本步骤中,要联系上面的“4大思考角度”,分点概括分析。
步骤三:概括形象的意义意义,主要是指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步骤三有时可以不涉及。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2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常见题型
题型之一:炼字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典例一: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答案】
①“常”强调时间频度,“偏”突出情态;(析本义)
②“常”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描情景)③“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艺术”角度说效果)
【解析】
赏析炼字“3步骤”
步骤一:确定关键词
对于题干中已明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
步骤二: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4个角度:①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②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③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④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提示: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在高考题中往往综合考查,很少单独命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4方面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设问、反问等
表达方式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正侧结合
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联想、想象等
结构技巧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
说明:如果题目中直接问到表达技巧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步骤一:明技巧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步骤二: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表达技巧。
步骤三:析作用 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说明:①如题干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②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也可以合并,也可调换顺序。
题型一: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答案】
①比拟、排比。(明技巧)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析作用)③“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析作用)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4 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高考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要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不能主观臆断。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诗歌评价题型一评价诗歌的思想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解题策略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表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地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
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5 诗歌鉴赏选择题突破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是古代诗歌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实质的变动。由主观考查变客观考查,读诗容易了,试题难度变小了。
选择题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常见设误角度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错项】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6 诗歌的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送别怀人诗
教材链接:《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
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
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
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理解诗歌。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读诗探骊】
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景、事] (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羁旅思乡诗
教材链接:《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
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
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
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典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理解诗歌。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读诗探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