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新课改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册晨读周练
第01周+一夜征人尽望乡.doc
第02周+天山雪后海风寒.doc
第03周+横笛闻声不见人.doc
第04周+绿柳才黄半未匀.doc
第05周+欲作家书意万重.doc
第06周+遥见春风动草衣.doc
第01周一夜征人尽望乡
每天晨读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唐代有东、西、中三个受降城。这里指西受降城,在灵州,即今甘肃灵武县。②回乐烽:指回乐县的烽火台。回乐县在灵州。③芦管:即芦笛。
[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威县人)。唐大历四年(769)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善以七言绝句写边塞诗,诗音律和美,意境雄浑。有《李益集》。
[赏析] 此诗抒写戍边将士的乡愁,是李益边塞诗的代表作。一、二句描绘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前句是俯视,从受降城上看无垠的荒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后句是仰望,笼罩边城的明月放射寒光,有如秋霜一样令人望而生寒。“沙似雪”“月如霜”比喻形象,突出大海的荒寒和边塞的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三、四句抒情。在这样荒寒冷寂的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不由得兴起乡思,满怀愁绪,凝望故乡。“不知”写出征人迷惘、哀怨的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普遍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二句写景,重在着色,月如霜,沙似雪,发视觉之白通感觉之冷;第三句写声,以笛声的凄婉触发情感的外泄;末句写思乡之情的迸发。前三句都是为末句作烘托、铺垫、诗人把颜色、声音、感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音乐熔于一诗,意境深远,内蕴丰富。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蠡湖之夜
海笑
黑夜的帷幕,拉上了,拉上了。美丽的蠡湖和它身旁的园林,变得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那山,像山又不像山,倒像一幢巍峨的建筑;那10层的大厦,像楼又不像楼,倒像一座挺拔的小山;那高耸的松柏、魁伟的银杏和伞状的梧桐,像魔术家变幻出的灯塔、粮囤和风车;连那长方形的游泳池、台阶式的跳台和它旁边的7层宝塔都被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平静的蠡湖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我真想纵马疾驰,扬鞭前进。
忽然,一轮银月,钻出云间,高挂浩空,将它淡淡的月光铺洒在蠡园的亭台楼阁上,铺洒在湖滨饭店的玻璃窗上,铺洒在假山上,林荫道上;然后,它自己却一头栽进清清的、凉凉的湖水中,像白帆在蠡湖上缓慢地航行。
黑丝绒似的帷幕被天上的月和湖中的月同时揭开;随即,天上的月和湖上的月又为这夏夜拉上二道幕,这是白色的透明纱幕,它用清淡的素色,把蠡湖和园林打扮得更加秀丽和妩媚,一切都变得淡淡的,淡淡的,泛着银白色的光,一切都变得更加迷人和富有诗意了。
我像个夜游神似的在湖边漫步,在园中走着,我不知自己是走进了梦中,还是在梦中走到了这儿。已是万籁俱寂的深夜了,我却毫无倦意,那有空调的、铺着绿毯的房间,那柔软的席梦思床,竟不能诱惑我去就寝,我在月光下的湖边留连忘返了。
我恍恍惚惚迷迷惘惘,好像看见一个古代国色天香的美女分开湖水,飘然而出,她莫非就是曾使吴王夫差为之倾倒也为之亡国的西施?她为自己的祖国建立了奇功异勋,在越王勾践打进吴都后,又和范蠡一起泛舟太湖,来到这五里湖上,使这五里湖获得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蠡湖。我宁愿相信西施后来成了陶朱公的贤内助,而不愿相信她又被范蠡沉人湖底(为的是怕她再蛊惑越王)的传说。你看,她现在不在翩翩起舞么,那明山秀水、亭台楼阁,不都是她舞台上的道具和布景么?
起风了,树影婆娑,湖水喧哗,白帆不见了,明月变成一湖,粼粼波波。风更大,树动枝摇,松涛呼啸,惊涛拍岸,白沫飞溅;原来那恬淡的、静谧的梦境不复见了。蠡湖像一个满腹怨忿的女人在向天泣诉,向地哀鸣。这使我又相信了西施果真被范蠡沉入湖底的传说。历史上的君王,有几个能与患难过的官僚同享富贵?有几个不掩过饰非,不委罪于人?!
我怏怏地回到5楼卧室,浮想联翩,不能成寐。翌日凌晨,当外面还是迷蒙一片时,我又临窗眺望,我发现对岸过去荒凉的山麓,高楼大厦影影绰绰,灯火无数,尽管这些建筑与美丽的蠡湖风光不太和谐,但它昭示了新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振兴中华、建设中华的新时代,惊涛骇浪、声震如雷的蠡湖,多像是这新时代的一匹骏马,它正向远山驰去,那山后面的300里太湖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不正是它任意驰骋的疆场!
啊,我爱蠡湖,我爱这蠡湖的夏夜。
[精要指导]
《蠡湖之夜》写作者在夜晚观赏蠡湖之月的情景,描写细致,联想丰富,怀古慨今,借古怀今。并由此激励作者在现实中振兴祖国。
语言生动形象,多用比喻、排比,阅读时应认真体会。
《蠡湖之夜》写作者漫步于蠡湖之畔,欣赏明月、美景,慨叹古今。
作者从黑色的帷幕拉上了,美丽的蠡湖和它身旁的园林,变得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起笔,极力描写湖畔之景:那山、那10层的建筑、那松柏、银杏、梧桐,甚至游泳池、跳台、宝塔都在夜色中被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此时此景,引起作者美好的联想:平静的蠡湖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第02周天山雪后海风寒
每天晨读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①寒,横笛遍吹《行路难》②。
碛③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释] ①海风:指从蒲昌海(今罗布泊)吹来的风。②《行路难》:笛曲,声情哀怨。③碛:沙漠。
[赏析]此诗描写了一个壮阔苍凉的行军场景。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背景,交代了地域、季节、气候、烘托了行军的环境气氛,侧面反映行军的艰苦。次句“横笛遍吹《行路难》”表达出征人的心情。据《乐府解题》说,《行路难》是“离别悲伤之意”“遍吹”点明笛声是大家的合奏,可以想见声音的响亮,征人思乡的之情的强烈。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写笛声引起的共感。“碛里”“月中”与首句“雪后”“风寒”说明这支队伍进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还是荒漠上、月夜中,渲梁了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三十万”“一时回首”的描写,显然是夸张手法,显示出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尾句“一时回首月中看”场面壮观,悲凉,诗人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揭示出广大征人的思乡之情,情在其中,这一动作包含的内蕴,是一言难尽,而又可想而知的,尾句起到“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又善于捕捉最典型的画面,再加以诗人高妙的艺术加工,所以他笔下的边塞诗有特殊的感染力量。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听萧萧暮雨
周伯乃
微茫的山色,粼粼的秋水,相映成满谷满谷的乡愁。若非天涯倦客,我们又何须踩着绵绵的细雨而来。你说:如果你不来,我也不会来。似乎今夜你是因我而来,来到此山中,听萧萧暮雨,听众荷喧哗,听放笙歌散,听夜的呢喃。
在那条缀满红砖的路上,我们翘首盼着迟来的班车,濛濛的暮色像轻纱般向我们飘来,两行长绿的宽叶榕遮断了遥远的天涯,此非初秋,但有初秋的乍凉天气末寒时之感。苏轼说:“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我没有寂寞,是因为你已经那么紧紧地靠近我。你知道,你不止一次的如此紧紧的靠着我,但没有今夜那样令我心颤,令我着迷。难得是人生无再少,当我俩并肩坐在一起的时候,你将你纤纤素手交给我,让我轻轻的握着它,我竟然有一种满溢满溢的喜悦流过我的心河,像一泓清流潺潺的流过山谷,这时,我始悟人生又何须太多,只要拥有这一刻的欢乐与幸福,不是比那些长长的寂寞来得美好吗,但愿人长久,又何须长相守。
江南云叶暗随车,这里不是江南,更非盛唐的江南,但有青青的树群,有翠碧的群山,有潺潺的溪流,亦有不知归路的昏鸦,伴随着我们的轻车而行。在这时速四十八公里的限速慢行中,我们偎在后座里,肩并着肩,手握着手,虽然没有耳鬓相摩的亲亲切切的偎依,但我们默默的细语,早已透过手心与手心的交流在传递着,传递着多年来的长相忆怀,传递着彼此无须用语言亦能看出的心语。此刻,我始真正悟到甚么是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多情山色,有情溪水,岂能笑我痴,笑我迷。
车行渐渐近黄昏,暮山环翠绕层栏,你说你不是鸢萝,但有依着我的逸乐。我告诉你男人生来就是一条被倚恃的乔木植物,没有鸢萝的缠结,反而显示不出它存在的重要性。我常常想,男人的存在大部分的因素是为女人的依存关系。倘若有一天,女人不再有依附男人的需要,甚至连最起码的存在欲望都没有;那时节,男人的存在势必流于多余。势必要成为废料。记得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女人骂她的男人是窝囊废,我当时并不知道她所说的窝囊废是甚么含义。如今,我总算真正理解了女人们所咒骂的窝囊废实在有其迫
第03周横笛闻声不见人
每天晨读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从军行
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注释] ①海:指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简介]陈羽(753~?)江东(今南京一带人)。唐贞元八年(792)考中进士,曾担任东宫卫佐之职,。他写了一些怀古、记游的诗,描写景物颇佳,能情景交融。
[赏析] 这首七绝勾画出一幅雄壮的风雪行军图。一、二句写天山的奇寒景色:天山脚下湖畔寒风呼呼,泥土冻裂,梧桐树上的叶子已落光,树枝被狂风折断,渲染出从军将士面对的极为严酷的环境。就在这一酷寒的背景下,传出嘹亮的笛声。三、四句写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听见高亢的笛声,却“不见人”,循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在向天山峰顶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足见将士的精神风貌。“直上”二字传神,反映出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
诗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衬托将士们无所畏惧的精神。三、四句写人,却不正面着笔,而是用“横笛”“红旗”借代从军将士,用典型的事物烘托出将士们的精神。全诗有诗情画意之美。皑皑白雪,鲜艳的红旗,白红映衬;山静,旗动,静动结合,描绘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从而歌颂了戍边将士英勇的精神。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槐花
季羡林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即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自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的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
“你们这样的花树。”
“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的东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第04周绿柳才黄半未匀
每天晨读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①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②。
若待上林③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 ①清景:美景。②半未匀:指初绽的柳叶在柳枝上尚未普遍萌芽。③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扩充。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简介] 杨巨源(生卒年不详),字景山,蒲中(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在当时以能诗著称,为后进诗人所师事,长篇流于刻琢,绝句比较平易。
[赏析] 这首写景诗写很别致。表面上诗人在写城东所见的早春景致及想象城东仲春花红柳绿的风光:早春时,柳丝刚刚吐芽,远远望去,一丛柳丝黄中染绿。那么,倘若在仲春时节,帝王宫苑上林苑繁花似锦时,这一带应该满是踏春游春的人了。此诗格调轻快,又寓有理趣,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本诗看做是作者的创作见解:诗人应该感觉敏锐,开风气之先,发人所未发,不能跟在别人后面写熟套子。所谓寻春须是先春早。二是认为此诗表达了一种政治见解,诗人把暂时还默默无闻的人才给予适当的机会,就会长大成材。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提供他们成长的土壤。而一旦他们功成业就,像宫苑灿烂的鲜花一样开放时,人人都会鉴赏爱惜!这其实是古代怀才不遇的文人对朝廷的讽刺——为什么不能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非要人才自己苦苦挣扎出来呢?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江南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贴。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折曲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瓢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
第05周欲作家书意万重
每天晨读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①,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②临发又开封③。
[注释] ①意万重(chóng);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多得数不清。②行人:送信的人。③又开封:重新打开信封,再作补弃。
[简介]张籍(768~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历官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张籍吸收民间口语入诗,加强了诗歌反映生活的能力。其绝句明快活泼、清丽动人。
[赏析] “秋思”是常见的题材,本诗作者抓住了寄家书不尽意的特定场景,反映客居他乡的旅人对家人的忆念诗中虽没有孟郊《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的愁苦,感情却同样深厚,这得益于诗人别开生面的细节刻画。首句点明寄信的地点和时间,起得平淡,但“秋风”透露出一点信息。“秋风”是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秋风起,也撩起人的万般愁绪。这里尚不知诗人是哀别离,是叹光阴,还是无端的哀怨。第二句直陈其事,“欲作家书意万重”。“意万重”形象地描绘了游子的复杂心情。乡思亲情,万重千种,“复恐匆匆说不尽”,信写完了封好了,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还有好多话没有写,应当再添加进去,所以“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将游子思念家人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情感丰实真挚,语言平淡自然,简练含蓄,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话,前人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沈德潜《唐诗别裁》)。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菜花
孙犁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边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怀胎。慢慢地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放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拨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受。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第06周遥见春风动草衣
每天晨读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
夜到渔家①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②,春风动草衣③。
[注释] ①题一作《宿渔家》。②沙岸:水中沙堆叫沙岸。③草衣:即蓑衣。这两句说遥见有人在寻沙岸泊船,风吹着他的蓑衣。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渔民生活,题材新颖,饱蘸感情,艺术构思富有独创性,诗的首联描写渔家的村居: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时值涨潮,江水侵入了柴门。这个描写别有风致,抓住了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颔联交待诗人想投宿渔家,而“主人犹未归”,从侧面写出渔家的勤劳和辛苦。颈联写诗人在渔家屋外踯躅等待时见到的景象: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皓月东升,江上渔船越来越稀少。“远”字隐隐透出诗人急盼渔家归来的心情。“钓船稀”,则和“主人犹未归”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尾联写诗人眺望江口,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调子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这首诗的语言浅近流畅,活泼圆转。渔家的生活及诗人对渔家的感情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
骆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从前常喜欢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眺,一片釉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一只骆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