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 学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11.《呼兰河传》学案+Word版缺答案.doc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7《儒林外史》学案+Word版缺答案.doc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8《官场现形记》学案+Word版缺答案.doc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15课《子夜》学案+Word版缺答案.doc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学案+Word版缺答案.doc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13课《小二黑结婚》学案+Word版缺答案.doc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10课《白鹿原》学案+Word版缺答案.doc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2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学案+.doc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4聊斋志异+学案+.doc

  《儒林外史》教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学情分析】《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自主学习内容.
  《儒林外史》作者及作品介绍
  1、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憎恶热中功名富贵寡廉鲜耻的知识分子。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
  2、《儒林外史》
  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主题:《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对于《儒
  ……
  《呼兰河传》教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难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学情分析】
  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自主学习内容.
  自主检测
  一、早读内容:再别康桥
  二、作品及作者
  1.介绍作者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代表作:《生死场》(1935年,以萧红为笔名,其成名作,鲁迅为书作序)《马伯乐》(1941)《呼兰河传》(1942,茅盾为书作序)《小城三月》。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
  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
  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引用萧红的遗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2.了解《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儿童视角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
  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 举”——风俗民情;
  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
  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 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
  ……
  《聊斋志异》教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理解小说的链式结构、巧妙构思、人物形象、人生智慧。
  2.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3. 学会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重点难点】1.
  重点:结合小说情节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人生智慧。
  难点:培养学生学会创新的思维,创新的阅读。
  【学情分析】 课外广泛的阅读原著,课内精读选段,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深入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自主学习内容.
  1、知人论世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