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课+《三国演义》——曹操献刀+.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15课+《子夜》——吴老太爷进城+.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16课+《骆驼祥子》——高妈+.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九单元+第17课+《红旗谱》——朱老巩护钟+.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第13课+《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第14课+《平凡的世界》——做客+.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5课+“三言”——玉堂春+.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6课+《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8课+《官场现形记》——兄弟阋墙+.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10课+《白鹿原》——家族的学堂+.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9课+《家》——祖孙之间+.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2课+《水浒传》——曹操献刀+.doc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如何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梳理情节脉络。
2.促进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激发阅读兴趣。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试找出有关曹操的情节脉络。
2.合作探究:①识记主要情节,②学会概括主要情节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团结协作,合力解决难题的正确学习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梳理情节脉络。
难点:筛选并概括主要情节主要事件要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过程】
一、引入新知
下面名著阅读题选做一题
(1)《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请简述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
(2)“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说的是“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二、新知讲授
(一)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三国演义》之曹操相关情节脉络梳理
……
《水浒传》——李逵负荆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上回书写的是李逵不知内情,误会宋江面见李师师。正当宋江等人暗下商量趁着宋徽宗与李师师相会的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却找不到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带大队人马回梁山。《李逵负荆》接着写燕青与李逵路过荆门镇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水浒传》有一定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李逵负荆》的时候,极容易简单而机械地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李逵负荆》的主要内容,分析李逵的形象特点。
2.情感教育目标:科学评价李逵的形象以及这个形象的重要意义。
3.能力培养目标:学习人物形象分析的一般步骤以及一般方法,并拓展至对《水浒传》的综合欣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2.李逵形象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是“历史与英雄”,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说说英雄。
(请学生畅谈自己欣赏的古代英雄,说说所知道的英雄的豪言壮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舞台上,总活跃着英雄们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气势磅礴的交响中,总回荡着英雄们的话语:“宁教我负
……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茅盾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能力目标:学习烘托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性格;鉴赏本文独特的景物描写 。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会正确、客观地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重点:
1.分析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
2.理解现代文明与封建思想文化之间的尖锐冲突,体会作者的用心。
3.学习充分利用色彩和声音的描写烘托出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了解典型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还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小说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再现。当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无声的时候,所幸的是我们还拥有经历史的大浪洗涤过的经典小说。而每翻开一篇小说,我们就翻开了一页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茅盾、走近茅盾的小说《子夜》,走进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
二、作者、作品简介
1.解题:小说题为“子夜”,有什么深意?
明确:“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2.谈谈你对茅盾的认识
简介茅盾
3.简介作品
4.简介节选部分前后情节
三、研讨赏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