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 全一册习题(打包45套) 新人教版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习题新人教版_21.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散步习题新人教版_22.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习题新人教版_23.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二则习题新人教版_24.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过关练习题新人教版_27.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小专题学会记事习题新人教版_25.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小专题有朋自远方来习题新人教版_26.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习题新人教版_28.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0天上的街市习题新人教版_29.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习题新人教版_210.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习题新人教版_211.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基础过关练习题新人教版_214.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小专题发挥联想和想象习题新人教版_212.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小专题文学部落习题新人教版_213.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再塑生命的人习题新人教版_215.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习题新人教版_216.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习题新人教版_217.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基础过关练习题新人教版_219.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小专题写人要抓住特点习题新人教版_218.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纪念白求恩习题新人教版_220.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习题新人教版_221.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习题新人教版_222.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诫子书习题新人教版_223.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基础过关练习题新人教版_226.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小专题思路要清晰习题新人教版_224.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小专题少年正是读书时习题新人教版_225.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习题新人教版_227.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动物笑谈习题新人教版_228.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狼习题新人教版_229.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基础过关练习题新人教版_231.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小专题如何突出中心习题新人教版_230.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春习题新人教版_232.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济南的冬天习题新人教版_233.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雨的四季习题新人教版_234.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习题新人教版_235.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基础过关练习题新人教版_237.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小专题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习题新人教版_236.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八古诗文阅读习题新人教版_238.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二词语与蹭习题新人教版_239.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六语言综合运用习题新人教版_240.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七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习题新人教版_241.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三句子的衔接与补写习题新人教版_242.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四古诗文默写习题新人教版_243.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五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习题新人教版_244.doc
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一语音与汉字习题新人教版_245.doc
1 春
01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niàng) 窠巢(kē) 黄晕(yùn)
嘹亮(liáo) 应和(hè) 卖弄(nòng)
抖sǒu (擞) 朗rùn(润) hōng(烘)托
jiàn(健)壮 hóu(喉)咙 静mò(默)
2.请用文中的词语替换括号中的内容。
(1)青蛙从水中探出头来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整个乡村淹没在一片热闹的蛙声虫鸣中。
(2)舞台上的小姑娘们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笑语盈盈。
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和赞美春天。春天踏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①它给大地穿上了绿色的新衣,使大地焕然一新,到处生机勃勃;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希望,催我们奋发向上。它就像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拿着一只彩色的神笔,到处欢快地画着,②画出了一幅幅幸福美好的生活画面,画出了人生的美好梦想和前景。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拟人)
(2)山朗润起 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拟人)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拟人)
5.填空。
(1)《春》是一篇散文(体裁),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江苏扬州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2)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文中作者分别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把一个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
【示例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示例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示例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仔细观察图片,展开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
2 济南的冬天
01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1)两岸杉树的影子倒映在澄(chénɡ)清的湖水中。
(2)农民工被拖欠许久的血汗钱终于有了着(zhuó)落。
(3)我喜欢爷爷家的院子,特别宽chǎnɡ(敞)。
(4)水藻真绿,把终年zhù(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饥肤。/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B.欧美风尚地毯,尽享异域风 情。/想做成一件事,光幼想是没用的。
C.济南的冬天是响睛的。/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D.她是一个很秀气的姑娘。/小路虽狭窄难行,但隐蔽性很好。
(解析:A.“饥”应写作“肌”;B.“幼”应写作“幻”;C.“睛”应写作“晴”。)
3.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C.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
清晨,我们沿着溪边步行,发现太阳刚刚苏醒,它在重重的山与滚滚的云里拉开弓,把光芒射到人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原来灰沉沉的溪水,也浮出金黄的光影
②草叶间的露珠,显现出彩虹的光泽
③那沉郁的山景,突然被翡翠染绿了
④溪畔的繁花也都找到了自己的颜色,欢欣鼓舞起来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5 秋天的怀念
01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tān(瘫)痪 暴怒(nù) shì(侍)弄
chuí(捶)打 憔悴(cuì) 絮叨(xù)
jué(诀)别 烂漫(l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自从高考落榜后,他便变得暴怒无常!
B.鹰的眼睛非常敏感,即使在高空也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小的目标。
C.郑州一市民的钱包失而复得,他喜出望外,连连感谢好心人。
D.困意来袭,但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着实让人痛苦。
(解析:B.“敏感”表示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句中应该用“敏锐”。)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
人生就是这样,要去面对一次次的“告别”。我曾与伴着笑声的纸飞机惜别在柔和的晨曦里,______;我曾与空中飞舞的风筝惜别在温暖的春风里,______;我曾与花丛中飞舞的彩蝶惜别在香飘四季的花园里,______;再见了,我的初中生活,你永远是我记忆中的一片灿烂阳光。
①为了实现我那高高悬挂的梦
②为了我五彩缤纷的未来
③为了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展翅高飞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4.下列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 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修改意见: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
(2)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修改意见:句式杂糅,删去“的作者”或“由”“写成的”。
5.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