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 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二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四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一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指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B.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C.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D.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解析A项,文化软实力源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但这并不能证明约瑟夫•奈的理论由四个部分构成,也不能表明文化是核心。C项,“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关系。D项,最后一段指出“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D项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B.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C.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详细。
  D.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解析B项,文章中没有对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进行比较。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B.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D.如果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解析D项,原文强调“兼收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兼收并蓄”不仅限于吸收国外文化,且吸收国外文化不一定就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答案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
  ……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烦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解析A项,混淆概念。“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错,从原文最后一段看出,“义理之学”跟“忘言得意”不是一个概念。C项,范围扩大。原文只说到“忘言得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未提及给“创作者”也带来了“极大的自由”。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且“得意”之深浅只是“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
  解析B项,“可直接证明……”理解错误。“可直接证明”的应是“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
  解析C项,无中生有。从原文中推不出“……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这一结论。
  答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月  夜
  巴 金
  阿李的船正要开往城里去。
  圆月慢慢地翻过山坡,把它的光芒射到了河边。这一条小河横卧在山脚下黑暗里,一受到月光,就微微地颤动起来。水缓缓地流着,月光在水面上流动,就像要跟着水流到江里去一样。黑暗是一秒钟一秒钟地淡了,但是它还留下了一个网。山啦,树啦,河啦,田啦,房屋啦,都罩在它的网下面。月光是柔软的,透不过网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