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940字。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化讲“礼”,通常包含礼和乐,这两个东西不可分。要改变一个人,包括两个方面:身和心。外在的言谈举止,都能合于规范,这不难做到,难的是他的这颗心。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去改变?郭店楚简上说:“凡学者,求其心为难。”可是古人很有智慧,他们发现人听到音乐,心情马上跟着变化。《礼记》里有一篇《乐记》,是中国最早讲音乐理论的专著,水平很高,就是跟古希腊相比,一点也不差。孔子以“六经”为教,所以有《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和《春秋》教之说,乐教居其一。古希腊哲人说的音乐,主要是从物理角度,说音乐是一种能在空气里流动的波。我们中国人则把音乐跟人心联系在一起,音乐是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紧紧相连的。情动于中,就会形于声。如果用七声音阶,加上旋律、调门、乐器等来表达心情,效果就会更加鲜明、生动,富于审美情趣。《乐记》说:“声成文,谓之音。”就是音乐。
“音”里面的高层次叫“乐”,乐的思想是纯正的,节奏是舒缓的,风格是高雅的,人听完以后,就会为它所化。乐的最大特色就是能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说“德音之谓乐”,经常听这种音乐,内心一定和谐。古人强调音跟乐的区别,《礼记•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懂得乐,懂得礼乐,才是真正懂得了中国文化。
《乐记》里面讲:“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乐为心声,所以是“中出”。礼是人为制定的规范,所以是“外作”。礼乐交作,则内外兼修。古文里,德就是得,得礼乐之真谛,就是有德之人。郭店楚简上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把礼乐的文化意义抓住,就是抓住了中华文化的真谛。我们如果能时刻铭记,以礼自律,以乐自化,就有君子风范。
子路问怎样的人才算是完人?孔子回答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理想中之完人,则须于技能、智慧、德行之上,更有礼乐一项。唯有礼乐人生,始是经过文化教育、文化陶冶的人生中之最高境界。礼乐,非技能,非智慧,亦非品德。乃在三者之上,而亦在三者之内。若使人类日常生活没有了礼乐,纵使各人都具备才艺、智慧与品德,仍不理想。我们在生活里看到,有的人特别真诚、厚道,技术也不错,但总觉得身上少了什么。现在我们明白了,缺一份身心的高雅。未经礼乐陶冶的个人,不得为完人。无礼乐的社会,将是一个不安的社会。无礼乐的天下,将是一个不安的天下。
《乐记》里说,治理国家,要有礼、乐、刑、政四样东西:“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的作用是引导民众之志,使之努力成为君子,甚至成圣、成贤。乐的作用是和谐民众的心声。刑的作用是防止极少数人作奸犯科。政的作用是统一民众的行为,加强文化认同。这四样东西朝向一个目标,就是“同民心而出治道”。
(原文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心看不见,摸不着,要改变人心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古人发现音乐与人的喜怒哀乐之心情紧紧相连,乐可以改变人心。
B. “德音之谓乐”,因此“乐”能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孔子将乐与礼看得同样重要,并合称为“礼乐”,开设了礼乐课。
C. 情动于中,就会形于声,用七声音阶,加上旋律、调门、乐器等来表达心情,效果就会更加鲜明、生动,富于审美情趣。
D. 若使人类日常生活没有了礼乐,纵使各人都具备才艺、智慧与品德,仍不能成为理想中的完人,因为理想中的完人须有技能、智慧、德行,有礼乐。
2.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两次提到古希腊,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对音乐理论的研究不比西方差,对音乐功能的认识、开发有自己的特点。
B. 引入“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目的是论述“知乐”的地位与意义。
C. 文章为了论述乐、礼、仁、义的区别,引入了“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
D.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表现了孔子对礼乐的重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礼乐文化的社会意义在于从“身”“心”两个方面改变人:言行举止得到规范,心性情感趋向和谐。
B. “乐”的思想是纯正的,节奏是舒缓的,风格是高雅的,人听完以后,就会为它所化,这体现了“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C. 礼乐的文化意义是中华文化的真谛,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礼乐文化的传统,开展礼乐文化教育,培育君子风范。
D. 礼乐人生,是经过文化教育、文化熏陶的人生当中的最高境界,礼乐既在技能、智慧、品德之上,亦在三者之中。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开设了礼乐课”无中生有。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文章引入“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 是为了论述礼乐的“文化意义”,而不是“乐、礼、仁、义的区别”。
3. 试题分析:“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礼乐文化的传统”太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