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560字。

  2018年春高二(下)期末测试卷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据统计,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割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共建立过21处都城,其中立都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长安,宋代以前,先后有十一个王朝、三位流亡皇帝和三位农民起义领袖曾把都城建在这里,历时长达1077年,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长安作为国都,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中也是少见的。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更是首屈一指,它的面积比隋唐洛阳城大1.8倍,比明代南京城大1.9倍,比清代北京城大1.4倍。这说明,长安在周秦汉唐时期是最适宜建都的地方,
  唐代以后,除李自成以外,再也没有人把都城建在长安,国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五代时多以洛阳和开封为都。两宋分別以开封、杭州为都,元建大都,明朝先居南京,后徙北京,清朝亦以北京为都。
  为什么唐代以后的长安丧失了国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之所以失去国都地位,主要是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不太适中,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都城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简单取决于地理位置,中国古代地理位置适中的都城是很少的。以“七大古都”而言,南京、杭州地处江南,开封十偏东,安阳偏北,北京更靠近东北,都不能说是“适中”,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丧失国都地位,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是因为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关中距江南过于悬远,漕运不便.唐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中心也必须移到江南去.明清之际,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此时的都城并不在江南,而是在北京。至于漕运的问题,则是任何一个统一王朝都不可避免的,不论都城设在哪里,都需要得到漕粮的接济,只是漕粮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关中地区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区,当关中经济繁荣之时、漕运开不占有重要地位;当关中经济区遭到]破坏后,漕运才显得重要起来。所以经济并不是长安失去国都地住的唯一原因。
  事实上,长安在唐以后失去国都地位,首先是由于长安城的彻底毁灭。《旧唐书•僖宗本纪》载:“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唐昭宗乾宁三年(896),李茂贞自岐攻入长安,“宫室塵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耳构之功,扫地尽矣”,而八年以后,朱全忠在长安的暴行导致了长安城的毁灭。据《资治通鉴》载:“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五代时期,在诸王朝更替的过程中,关中一带又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都曾造成大量伤亡,关中地区在唐末久经战乱,本来已经残破不堪,加上五代时期的这些战乱,就更加残破了。
  (摘编自王双怀《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安是古代各种政权立都次数最多的地方,历史上至少有十八次立都于此。
  B. 长安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都城,其面积远超过后来的洛阳、南京、北京。
  C. 长安在唐以后就彻底失去国都地位,各政权立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D. 长安失去国都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关中地区战争频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立都时间长和都城规模大两方面证明长安曾是最宜建都之地。
  B. 文章先破后立,先反驳两个关于长安失去都城地位的论断,后提出自己观点。
  C. 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用了引证法,运用许多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论证。
  D. 文章否定经济重心南移和涪运不便等看法,证明经济并非立都与否的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长安城没有被彻底毁灭,中国历代国都的位置就不会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B. 既然中国古代都城地理位置“适中”的很少,那么长安失势的地理因素也很小。
  C. 只要前朝的都城没有被战火彻底毁灭,后朝就有在前朝都城位置立都的可能。
  D. 长安失势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长安城彻底被毁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盛唐时期的长安才是规模最大的都城。C项,唐以后还有李自成在长安立都,并非彻底失去国都地位。D项,根本原因是战争致使长安城毁灭,并非仅仅因为战争多。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没有否定经济重心南移和漕运不便的事实,否定的是二者与立都与否的必然关系,而且经济也是立都原因之一,只是不是唯一原因。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C论证方法归纳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说法绝对,长安城被毁灭,只是长安失势的一个原因,历代国都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就不转移。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种草不如种青稞
  凌仕江
  他最初并不知道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所在。
  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传说,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进藏的中专生。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4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