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460字。
长郡2017—2018学年表第一学期期未考试语文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 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 “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 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 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 “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 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们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 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 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人“和”的状态。
C. 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人“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 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 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 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人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 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級,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