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7题,约20620字。

  2018届高三考前全真模拟卷三
  语文Ⅰ试题
  1. 在下面文字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随着大量先秦时代的典籍陆续出土,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      。
  ②鲁迅作品最先征服你的便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      的呼告。
  ③近几年各大媒体秉承传播社会正能量原则,报道大量维护社会正义而      的平民英雄。
  A. 甄别    穿云裂石    见危受命    B. 甄别    振聋发聩    见危授命
  C. 鉴别    穿云裂石    见危授命    D. 鉴别    振聋发聩    见危受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语或成语的辨析运用。对于近义词语,考生要把握不同的义项,对于成语,考生要关注使用对象、情感色彩等。“甄别”通过考核来辨别(区别)真伪,强调认真、慎重地鉴别,审查辨别,考核鉴定;“鉴别”是辨别真伪好坏。第一句中,该句说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来辨别,自然应该非常慎重,“甄别”更能体现这种认真慎重的态度,故使用“甄别”。“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振聋发聩”是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这两个成语可以从使用对象的角度进行区分。第二句中,形容的对象是“文字”,且是说这些文字对人的影响,故应使用“振聋发聩”。“见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见到利益能够想想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难愿意献出生命;“见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在“授”和“受”,前者是“交付,给予”,而后者是“接受”,结合第三句的语境可知,这是形容维护社会正义而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生命的平民英雄,故应使用“见危授命”。
  2. 下列诗句中,与“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B.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C.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D.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与‘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常考的修辞如下: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等。首先要分析题干中例句的修辞,然后再分析四个选项的修辞。“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朱户”即朱门,代指富贵人家,这是使用借代的修辞。A项,“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玉勒雕鞍”,玉制的马衔,精雕的马鞍,这是代指华贵的车马及乘坐的人,也使用借代。B项,“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南冠”,戴着楚冠的楚国俘虏,后代指囚徒或战俘,也使用借代。C项,“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牙璋”,古代出兵用的兵符,由两块合成,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帅手中,相嵌合处呈牙状,这里代指将帅; “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使用借代。D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使用比喻,以“蓬”“雁”自比,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3.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采访某知名作家时说:“您的这张玉照的背景是东吴大学,想必那里是您文学创作的源泉之地吧?”
  B. 前天从挚友那里获悉您于上周在百忙之中已惠书一封,今虽未收到,但鄙人已深感足下之款款深情。
  C. 假期结束,李馽把与驴友一周来生活的点点滴滴,制成影集,每人赠送一册,并写道“李馽敬赠”。
  D. 您在本次博鳌亚洲论坛中的一得之见,于我这些后生晚辈而言都是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顿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D项,“一得之见”为谦辞,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不能用于他人。句中用来形容对方的见解,不当。A项,“玉照”,敬辞,称别人的照片,使用正确。B项,“惠书”,称对方来信的敬词;“鄙人”,对自己的谦称;“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使用正确。C项,“敬赠”,赠送礼物表示尊重敬意钟爱或钦慕。使用正确。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4. 根据语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阅读之始,我们由文本之外进入想象。我们尝试着搜集足够的信息来感知文本。      ,      ,
  。      ,      。        ,但是找寻的意义较为肤浅,只有宽度而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