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810字。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八所重点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7月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安陆一中  
  考试时间:2017年6月30日下午2:30-5:00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址多分布在当时相对分散的绿洲上,这些墓葬相隔较远,但墓葬文化大都体现出强烈的趋同性特点——史前时期的墓葬文化体现出同一地区或同一种族的趋同性,而汉唐时期的环塔里木地区墓葬文化的趋同性多体现为不断对中原文化和中原政权国家认同的趋向性。
  环塔里木地区的绿洲农业地带与中原农耕文化多有相似之处,这一生产文化的相似性,成为文化趋同的基础。在中原力量到达西域之后,环塔里木地区对发达的中原农耕文化逐步认可,这些在环塔里木地区出土的墓葬文化中得到了体现。最先在环塔里木墓葬中出现的是中原的生产工具、物质资料等。
  随着两汉屯垦戍边地域的扩展,中原文化进一步影响了高昌、楼兰、精绝及于阗等地,这些在墓葬形制、葬具、葬俗的趋同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在罗布泊西北汉晋墓群中,双室墓、三室墓的出现,都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墓葬形制较为相似。此外,少数的墓室内还绘制了壁画,这些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汉墓等墓葬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
  汉晋时期的墓葬中还出现了大量类似于中原社会对美好理想与生活向往的墓葬文化。如尼雅汉晋墓地出土的精绝王族的随葬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物的华丽棉被,体现了对国家繁荣昌盛寄予的美好愿景。山普拉墓地出土的铜镜上的“见日之光”“宜家常贵”等铭文,则说明了中原地区的家庭伦理、美好生活诉求成为环塔里木民众思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地区是受中原文化影响最为典型的地区,龟兹等环塔里木地区也不同程度体现了这种文化影响。高昌郡时期,作为文化传播基础的汉语言文字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广泛使用,上至官用文书,下到墓志、碑、铭等。至高昌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尊崇,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诗经》《论语》《孝经》、孔安国注疏的《尚书》残卷等,以及《史记》《汉书》《三国志》《晋阳秋》等史籍,体现了儒家文化在高昌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对环塔里木地区的治理更为成熟,中原文化影响更为持久。环塔里木的墓葬文化更多体现出对儒家思想、中原宗教和国家的认同。哈拉和卓1号墓出土的《唐西州某乡户口帐》记载了有关西州州学、县学、医学实施情况,阿斯塔那363号出土的《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孔氏本郑氏注〈论语〉》和《唐景龙四年卜天寿抄〈十二月新三台词〉及诸五言诗》,则进一步说明了儒家教育在这一地区普遍实施的事实。
  唐代环塔里木的墓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对中原物质文化的认同,还更多体现了对唐代制度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如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中很多体现了对唐代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实施情况。
  (选自张安福《汉唐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与国家认同》,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址多分布在当时相对分散的绿洲上,虽相隔较远,但多
  体现出不断对中原文化和中原政权国家认同的趋向性。
  B. 在罗布泊西北汉晋墓群中,出现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的墓葬形
  制,如双室墓、三室墓,少数的墓室内绘制了壁画。
  C. 尼雅汉晋墓地出土的华丽棉被和山普拉墓地出土的铜镜上的铭文,说明汉晋时期环
  塔里木地区的墓葬文化同中原社会对美好理想与生活的向往类似。
  D. 唐代环塔里木的墓葬文化更多体现出对儒家思想、中原宗教和国家的认同,这与唐
  代对环塔里木地区的治理更为成熟有关。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环塔里木地区史前时期的墓葬文化体现出同一地区或同一种族的趋同性,这种特性
  在该地区墓葬文化中大都有所体现。 
  B. 中原的生产工具出现在环塔里木地区的墓葬中,体现了在中原力量到达之后这一地
  区对中原农耕文化逐步认可。
  C. 高昌、楼兰、精绝、于阗等地在墓葬形制、葬具、葬俗等方面表现出对中原文化的
  趋同性,这与两汉屯垦戍边政策有关。
  D. 汉唐时期环塔里木地区墓葬中的出土文物体现了中原地区的家庭伦理诉求,这说明
  汉唐时期环塔里木地区墓葬文化同中原文化的趋同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龟兹等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出土的高
  昌郡时期的官用文书、墓志、碑、铭中广泛使用了汉语言文字。
  B. 高昌国时期,儒家文化在当地具有重要地位,这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保存有
  《诗经》《论语》《史记》《汉书》《三国志》《晋阳秋》等古籍可以看出。
  C. 哈拉和卓1号墓和阿斯塔那363号墓出土的很多文物,为进一步说明唐代在环塔里
  木地区普遍实施儒家教育的事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 从唐代环塔里木的墓葬出土情况来看,环塔里木地区受中原物质文化的影响,同时
  也受唐代制度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儒  雅             刘建超
  沙先生手里拿着一把长两尺的绸面扇子,扇子一面是《朱子家训》,另一面是《增广贤文》,小楷行书,如他本人一般飘逸清静。扇子一年四季都在沙先生手中把玩着,即便是数九寒冬,沙先生与人谈话时,也要偶尔摊开扇面,摇上一摇。
  沙先生有个好脾气。夏天,雨水来得急,轰隆隆一串雷,劈头盖脸地就是一场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