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道小题,约19600字。
2018届天河区普通高中综合测试(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创产业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的新业态,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文化发展的时代新景观。文创产业实践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文创理念的兴起,这种理念为观察当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从文创理念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就要不拘于传统文化形式与内容,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传承中华文化,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就要求在当代中国文化建构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北京故宫博物院早期仅仅有书画系列、瓷器系列等文物复制品,后来却在提炼故宫的色彩、建筑、器物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开发出“故宫猫”等文创产品8700多种,2015年的营业额就超过10亿元。这种转变,就体现了鲜活的文创理念,体现了文创产品的历史性、知识性与实用性、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从文创理念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就要不拘于文化的“文”,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琴棋书画、戏曲文学等人文艺术的确是中国文化的根与魂,但从数字化生存、新科技革命的时代视角看,仅有这些内容又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数字媒介阅读人数早已超过印刷媒介,随着阅读媒介的变迁,人们对数字出版、网络音乐、动漫游戏等文创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文创产品出口国,不论是其科技色彩鲜明的科幻电影还是充满科技手段的迪士尼主题公因,都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范;而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开发出特种电影、数字动漫,主题公园等文创产品,环幕立体电影系统及影片也进入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40多个国家。
从文创理念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就要不拘于文化的小众性,推动新的文化业态融入大众生活,文创产品在社会的需求增长根本上源于中国消费结枃的改变,当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文化消费已经进入以审美、休闲.体验为主的阶段。过去的旅游,消费者主要是在景区内观景,而现在流行的自助型乡村旅游,消费地点已经是非景区,消费者在旅游中更多的是体验与参与。新的需求生成了崭新的乡村旅游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与当地的地方文化与产品紧密结合,需要优秀的设计与品牌来支撑,需要开发者对大众文化品位有准确把握。
(摘编自胡钰《文创理念与文创产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相互融合,不仅形成了文创产业,还催生了当代文创理念。
B.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在形式与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是文创理念的具体体现。
C. 强调人文性的中国文化已落后于当今的数字时代,推动其与科技融合是大势所趋。
D. 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的改变,文创产业首先应该与自助型乡村旅游模式紧密结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名人言论,又以“故宫”为例,论证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B. 文章三个论证语段都运用对比论证,并引用了相关数据,使观点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C. 文章从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和新业态融入大众生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D. 文章在交代背景,提出观点后,具体阐述了当代中国文创产业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之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如果在文化发展上推行文创理念,那么将有利于于传统文化传承与经济转型升级。
B. 从文创理念来看,文创产业只有不拘于文化的“文”,才能开拓出适应时代的发展之路。
C. 企业如果不能占据绝对的市场优势,是因为其开发的文化产品未把握大众文化品位。
D. 文创理念的形成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所以文创理念的发展也会和文化产业的变化相关。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相互融合,不仅形成了文创产业,还催生了当代文创理念”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文创产业实践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文创理念的兴起”。C项,“强调人文性的中国文化已落后于当今的数字时代”说法错误,原文为“仅有这些内容又是远远不够的”,不能理解为落后。D项,“文创产业首先应该与自助型乡村旅游模式紧密结合”说法错误,根据文章,乡村旅游模式是文创产业的例子。故选B。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项,“文章三个论证语段都……并引用了相关数据”说法错误,“文化与科技融合”语段并未分析数据。故选B。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企业如果不能占据绝对的市场优势,是因为其开发的文化产品未把握大众文化品位”说法错误,企业不能占据市场优势,并不一定仅仅是因为产品脱离“大众文化品位”。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样的攀登者
王彬彬
(一)
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堆里觅食。
他厌恶于与庸众一起在地面上苟且偷生和寿终正寝。于是在一面峭壁上,他开始了攀登。他想着,峭壁的上面,有新鲜的空气,有秀丽的风景,有鸟语和花香……
在峭壁上,他艰难地凿出可供手足攀援的洞眼。在每一个洞眼里,他都留下了他的血。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寒风、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
他要将一杆旗帜插上山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