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心理漫谈<br>
郑州九中特级教师 张 村 田<br>
高考的首场考试总是语文,语文考前是大多数考生在整个高考期间最难熬的一段时间。也是考生最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考生要想获得满意的成绩,除充分复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注意过好心理上的“三关”——考前放心、考试细心、考后安心。<br>
考前放心<br>
高考前,相当多的考生因事关前途、亲人的期望、复习不充分等原因,有很多的不放心,造成失眠。一旦失眠,个人担心、家长更担心,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休息不好肯定影响考试成绩,因此学生着急,家长更着急,这样正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不光无法入眠,而且,结论好象也很明白——睡不好就考不好。第二天在考场上,学生的任何挫折都会和失眠联系,有很多机会去证实失眠导致自己的失败——有害的心理暗示!但是,有经验的心理专家会告诉这些学生:重大考试之前的适度紧张,是人的正常反应,亢奋状态更能大幅度提高人的思维的效率,结论——即使失眠也不会影响考试。如此一来,学生“放心”——放下了思想包袱,反倒能入睡了。即使仍失眠,第二天,也有的是机会自己证明“不会影响考试”,这又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br>
高考,由于特定的氛围、特定的条件造成学生特定的心理紧张。而这种心理紧张从生理方面会引起大脑皮层的过度抑制——通常所说的“大脑一片空白”;或者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紊乱——通常所说的“大脑像一团乱麻”。这两种情况都很糟糕,哪个学生出现这种情况,都有可能兵败“滑铁卢”。<br>
俗话说,心病还需从心治。处于过度紧张的学生,得学会自劝自慰,及时调整心态,舒缓紧张。<br>
调整心态的有效方法首先是增强自信心。增强自信决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有具体的内容,即:相信自己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可以考出能够体现个人最高水平的成绩——没把握考出全体考生中最好的成绩,但却有把握考出自己最好的成绩。这既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当然也就不会心慌意乱了,这样才有可能临场正常发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