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590+14010字。
1.作者作品
林庚(1910〜2006),字 ,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现代诗人、 、文学史家。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秋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 》,后又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 》《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等文集。
2.文体知识
(1)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2)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3.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征戍( ) 冉冉( ) 灼灼( ) 无妨( ) 陇首( )
言筌( ) 窸窣( ) 迢远( ) 秋风袅袅(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泊:漂泊( ) 湖泊( )
发:启发( ) 令人发指( )
宁:宁愿( ) 宁静( )
尽:一言难尽( ) 尽管( )
省:省悟( ) 省掉( )
创:创造( ) 创伤( )
1.静希 古代文学学者 夜 春夜与窗 中国文学史
3.shù rǎn zhuó fáng lǒng quán xī tiáo niǎo
4.bó/pō fā/fà nìng/níng jìn/jǐn xǐng/shěng chuàng/chuāng
1.本文是如何“说‘木叶’”的?
本文采用了首句标义法来说理,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如第一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屈原《九歌》的诗句,交代“木叶”的来源。第二段用“‘木叶’是什么呢”的设问开头,引出对运用“木叶”与“树叶”的诗歌的分析,指出“木叶”即“树叶”,这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以下几段也是这样,环环紧扣,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2.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木叶”的意味的?
……
9 说“木叶”(课时2)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
(1)美国在超音速武器的研究方面全球领先,然而其他一些国家也不落于言筌。( )
(2)不过她饰演的安安仍然被许多粉丝喜爱,而一个独立、可爱、美丽的白领姑娘,也已经是她熟能生巧的角色。( )
(3)羽绒服价格太贵了,我们会向客人推荐‘假羽绒’,原材料是棉布,保暧性能相去无几,价格更有优势。”一家温州企业的客户经理说。( )
2.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1)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必须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理由:)“不落于言筌”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语境中指其他一些国家也不甘落后的意思,理解句意错误。
(2)×(理由:)“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与语境不符。
(3)√(理由:)“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适合语境。
2.(1)(病因:)重复赘余。“必须”与“不能不”只能保留一个。
(请修改:)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2)(病因:)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无论是“相去无几”还是“一字千金”,都是指它们之间的差别,所以应该为“概念上的差别”或“这里的差别”。
(请修改:)“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