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060字。
捕捉诗意的灵光
——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大解密
一、句句写景字字关情
——2005年全国卷1诗歌赏析题解析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文解析]这是唐代诗人李华描绘野外春景的小诗。诗人用四句诗,四幅图画描绘了春天野外盎然的生机,抒发了诗人对凄凄芳草、潺潺涧水、落花芳树、鸟语空山的无穷游兴,同时抒发了时世乱离景物依旧的沧桑感。
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经由宜阳,对美景产生独特的体验,许多意思并不直接说。开始只说“宜阳城下草萋萋”,连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的名字也不说出口,更不必谈那些殿堂池阁,只“草萋萋”三字婉转地透出心底的悲哀。想当年这里风景优美,不时地有来来往往的游客,那景况何等热闹!现如今城头望去,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涧水东流折回向西,是表示自己正在“行”——这是点题之笔,也带着世事难料的感叹。原本引来灌溉田地、民生饮用的涧泉,也因为无人管理、维修,而任由清冷的泉水四处流淌了。春天是花鸟的世界,如果回到盛唐,这一路该有多少热闹。然而今日呢?繁华一去不返,再也无人来此观赏烂漫的山花,花只好任其自开自落,虽鸟语婉转,但也是自鸣自听,一切是那么的寂静荒凉。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实则蕴涵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原题回放]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试题评析]这是一道好题,选材恰当,设问方向具体明确。从修辞方法和景与情两个方面来设题,切入小巧,难易适度。修辞的考查看似简单,实则有干扰,考生很容易答成拟人或者对比。其实,从形式看,“花自落”与“鸟空啼”两两相对,再看“无人”对“一路”,很容易答出。第二问的切入点还是和往年一样,以前人评论作为命题的依据,具体见李渔《窥词管见》“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
[思路点拨]方法:抓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体会传达的感情。
一、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春行即兴》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达的情感。诗句似曾相识,可以联想到所学过的诗歌,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整首诗歌就好理解了。《春行即兴》中,首句可联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扬州慢》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体会其荒凉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联系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页黄鹂空好音”体会其凄凉冷落的特点。后两句特别是“自”和“落”则让人想起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情景感世伤怀之情。
三、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描写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特别是第四句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显示荒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