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道小题,约16330字。
福建师大二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期末考
语 文 试 卷
一、课内基础知识
1. 下列各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玉簟(diàn)秋 将(jiāng)进酒 绿水荡漾清猿啼
B. 剡(shàn)溪 披靡(mǐ) 斗酒十千资欢谑
C. 肯綮(qǐng) 钟鼓馔(zhuàn)玉 三顾频烦天下计
D. 田父(fǔ) 妃嫔媵(yìng)嫱 夷歌数处起渔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将(jiāng)进酒”应为“将(jiāng)进酒”,将:“请”的意思;“绿水”应为“渌水”,指清澈的水。B项,“斗酒十千资欢谑”应为“斗酒十千恣欢谑”,恣:肆意,尽情。C项,“肯綮(qǐng)”应为“肯綮(qìng)”,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2.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了,完结
B. 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仅仅,只有
C.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先例
D.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籍独不愧于心乎”意思是“(项羽)我难道心中就没有愧疚吗”,“独”应解释为“难道”。
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技盖至此乎 B. 而母立于兹
C. 鼓瑟希,铿尔 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句意为“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盖”通“盍”,怎么。B项,句意为“你的母亲站在这里”,“而”通“尔”,你的。C项,句意为“弹奏瑟的声音渐渐希疏,铿的一声”,“希”通"稀",稀疏。D项,句意为“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没有通假字。故答案为D项。
4. 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可谓智力孤危 D. 奈何取之尽锱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古今异义词现象。A项,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是方位名词,左边和右边。B项,从事:古义,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今义,指处置,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般去做,办事、处理事务。C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国力;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D项,锱铢:锱、铢,均为古代重量单位,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锱铢用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古今意义相同。 故答案应为D项。
5.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其它三项的是
A. 足之所履 B. 函梁君臣之首
C.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答案】C
6.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侍坐》)
A. 技经肯綮之未尝
B.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C. 盛以锦囊
D. 臣之所好者道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例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不知吾也”。A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B项,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了“以”,应为“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吾闻汉(以)千金,邑万户购我头”。C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以锦囊盛”。D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故答案应为A项。
7. 下列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视为止,行为迟 ②戍卒叫,函谷举 ③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⑤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⑥洎牧以谗诛 ⑦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⑧使不上漏 ⑨加之以师旅
A. ①⑧/②⑤⑥/③/④⑦⑨ B. 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
C. ①②/③/④⑦⑨/⑤⑥⑧ D. ①②⑧/③/④⑤⑥/⑦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省略句,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②被动句,“举”,被攻下;③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④状语后置句,应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⑤被动句,“为”表被动;⑥被动句,“诛”,被诛杀。⑦状语后置句,应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⑧省略句,应为“使(之)不上漏”;⑨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师旅加之”。故答案应为A项。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吾与点也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 ①吾儿,久不见若影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
C.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苟以天下之大
D.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前一个“与”,动词,赞同;后一上“与”,动词,结交。B项,两个 “若”,都是代词,你。C项,前一个“之”,动词,到,往;后一个“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前一个“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