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道小题,约19720字。

  建瓯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⑤《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2016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 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 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工程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D. 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面对浮华世界,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而且这种追求和欲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 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C. 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D. 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 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③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表面勤奋忙碌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 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④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 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比对原文第③段,“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选项D“如果……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表意过于绝对,与原文“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不符,容易出现,不一定就会出现。
  点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考查考生细心谨慎的能力。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者引用《道德经》的话是为了证明“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而不是“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曲解文意。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这句才两个短句,没有使用排比,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花瓷
  左世海
  当麻大急匆匆赶回村里时,他的弟弟麻二和妹妹麻花也早到家了。昏暗的屋子里,除了盘腿坐在铺着破芦席的土炕上的娘,还有位陌生的秃顶老头。
  “这是吴叔叔,你爹生前的好友。”娘向麻大他们介绍道:今天让你们回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
  “啥事呀?大老远的催人回来,我单位还忙着呢!”麻大瞄了眼坐在炕上的老头,疑惑地问。
  “可不是,有话快点说,我公司还有事要办。”麻二有些不耐烦了。
  “你们都吃公家饭,哪有我忙,早上走得急,家里猪还没喂哩。”一旁的麻花也嘟哝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