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道小题,约18500字。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A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
  1. 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
  A. 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D. 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人们的意识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就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
  B. 家国情怀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C. 因为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所以感念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D. 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建起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将对国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B.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C.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D. 有了家国情怀的丰润,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中重要概念的理解。A项,表达了民族存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这样的一种担当精神;B项,只是抒发荣归故里的自豪;没有“家国情怀”,所以是错误的。 C项,表达了在国家危难之际,理应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家国情怀;D项,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B项,从第三段看出“人们的”应是“中国人的”,选项扩大范围;从三四五段看出“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中“或”应为“和”字,应该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选项曲解文意;C项,从第三段“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看出C选项因果倒置;D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化,错误。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A项,偷换概念,从由第五段比对原文可知,“将对国的情意”应为“将对家的情意”;B项,表述范围不当,由第五段比对原文可知,“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应为“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D项,曲解文意,由第五段比对原文可知,“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错误,应是“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
  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原文,比对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笑武阳
  C.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其意常在沛公
  D. 诚能得樊将军首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意现象。考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加点词的意思。D项,两个“诚”都是副词,解释为“确实”。A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活用为意动词,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B项,“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顾笑武阳”,“顾”,动词,回头。C项,“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动词,料想到;“其意常在沛公”,“意”,名词,意图,目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 失其所与,不知
  C. 令将军与臣有郤
  D. 窃为大王不取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通假字有四种类型:声、韵母都相同,声母相同,韵母相同,形近通假。A项,“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惊,这句话意思是“燕王确实害怕大王您的威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