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00字。
古诗创作中鸟鸣的联想和禽言诗
翻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篇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洲,洲上有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它们正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在《诗经》里,我们还读到“绵蛮黄鸟”、“雝雝鸣雁”,以及“鸟鸣嘤嘤”,“鸡鸣嘐嘐”,“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等许多描写鸟鸣的诗句。我们的祖先用关关、绵蛮、雝雝、嘤嘤、嘐嘐、嗷嗷等丰富多彩的拟声词,描写百鸟的啼鸣,给予人们极大的艺术享受。
唐宋时期,我国的诗歌创作空前繁荣。诗人们创造了大量新颖别致的词语,生动而形象地模拟鸟鸣,也为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新的光辉。“叫叫海鸿声,轩轩江燕翼”(储光羲),“烈烈鸑鷟吟,铿铿琅玕音”(孟郊),“失群断雁落沙屿,倡予和汝相呕唲”(梅尧臣),“黄鹂颜色亦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欧阳修),“邹莺故故啼屋角,飞絮翩翩堕枕前”(陆游),“一声初上最高枝,忙杀呕哑百舌儿”(范成大)……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莅临山林、田野、水边、庭院,参加鸟类家族的音乐会,亲耳谛听鸟儿们的歌唱。鸿雁、黄莺、百舌等著名歌手竞相引吭,抑抑扬扬,千回百转,真可谓悦耳而赏心。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鸟鸣的模拟既十分丰富,又十分精细。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它们的叫声也千差万别。不同的鸟鸣,作品中常用不同的拟声词来描写。雀叫“啾啾”、“唧唧”,如“啾啾雀隐树”(何逊),“唧唧复若何”(王维);鹊鸣“啧啧”、“楂楂”,如“啧啧护儿鹊”(白居易),“鹊鸣声植楂”(韩愈);莺歌“间关”、“绵蛮”,如“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绵绵蛮蛮如有情”(韦应物);燕语“呢喃”、“劳劳”,如“呢喃燕子语梁间”(刘季孙),“劳劳胡燕怨春酣”(李贺)。对鸟鸣描写的精细还表现在,鸟类表达不同“情感”的叫声作品中常用不同的拟声词。例如,“孤雏惊号鸣呴呴”(王逸),“呴呴”是幼鸟的惊叫声;“一夕皆不归,晓哓遗众雏”(贾岛),“晓哓”是小燕子的哀鸣声;“嗷嗷黄口诉朝饥”(陈陶),“嗷嗷”是幼雀待哺的呼声。听着“呴呴”、“哓晓”、“嗷嗷”的叫声,人们甚至可以想象出这些幼小生命或惊慌,或焦急,或哀切的神态,真是惟妙惟肖。
对于鸟鸣,古人不仅有精细的模拟和描写,而且有许许多多美妙的联想。
相传孔子的学生公冶长听得懂鸟的话,他曾精彩地“翻译”过一段“鸟语”:“唶唶啧啧。白莲水边,有车覆粟。车脚沦泥,犊牛折角。收之不尽,相呼共啄。”(《焦氏笔乘》引《论语疏》)传说尽管是传说,但这段韵文确实把觅食的鸟雀们发现大量食物以后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至。
鸟没有语言,但人们可以想象,给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的鸟鸣声赋予某种意义。其中,对杜鹃鸟啼鸣声的联想应该说是最丰富的了。每当春夏之交,杜鹃的叫声好象在召唤人们:“布谷!布谷!”它们便自古相传为劝耕之鸟,并因此有了布谷这个别称。有一些地区,人们把杜鹃的叫声想象为“护谷”。南朝梁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载说:“有鸟名护谷,其名自呼。”该书注云:“布谷,江东呼护谷。”还有把杜鹃的叫声想象为“郭公郭马”、“看蚕看火”的。如清代厉荃所辑《事物异名录》记载:“布谷多当四五月插秧时自呼其名,如云‘郭公郭马’,又如云‘看蚕看火’。今人遂称为看蚕看火,亦称为郭公鸟。”
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人们很自然地把鸟类的啼鸣与季节和农事活动联系起来,与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联系起来。对杜鹃啼鸣声的许多联想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还有这么一种鸟,栖息在浙江顾渚山区,形如鸲鹆,色苍,每当正二月就呼唤“春起也”,到了三四月则啼叫“春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