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030字。

  长安一中2015级高三第十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诚信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任的缺失——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其原因还得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现在有些人把诚信的缺失归咎于市场经济,这种认识水平比起严复来不知倒退了多少。
  其实,诚信的缺乏正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成熟,其规则和秩序未能健全建立并得到维护。而之所以如此,近因甚多也甚复杂,远因一定可以追溯到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感,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如此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他也会这样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说:我要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并相信你会对它负责。这就是信任。可见诚信和信任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相比之下,中国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也许有人会说,“信”在儒家伦理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错,孔子常常谈“信”,《论语》中论及诚实守信含义上的“信”就有十多处。但是,在儒家伦理系统中,“信”的基础不是人的尊严,而是封建等级秩序。所以,毫不奇怪,孔子常把“信”置于“忠”之后而连称“忠信”,例如“主忠信”、“言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可见“信“是从属于”忠“的,诚实守信归根到底要服从权力上的尊卑和血缘上的亲疏。在道德实践中,儒家的”信“往往表现为所谓仗义。仗义和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信任是独立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各人有自己的人格、价值观、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在这些方面彼此尊重,绝不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合作做事时都遵守规则。仗义却相反,一方面抹杀个性和个人利益,样样求同,不能容忍差异,另一方面共事时不讲规则。在中国的商场上,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一开始因为哥们儿义气或因为面子而利益不分,规则不明,最后打得不可开交,终成仇人,这样的事例不知有多少。
  毫无疑问,要使诚信和信任方面的可悲现状真正改观,根本途径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其规则和秩序。不过,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同时很有必要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使国民素质逐步适应而不是严重阻碍这个市场经济健全化的过程。
  (摘编自周国平《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诚信缺失的原因,不应归咎于市场经济,只能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
  B. 诚信之所以缺失,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国民素质。
  C. 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信”与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
  D. 要使诚信和信任的缺失得以真正改观,只能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诚信缺失的现状,文章主要论证了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指出了解决办法。
  B. 文章将诚信缺失的原因分为近因和远因,并主要从文化传统上加以论述。
  C. 文章分析论证了“信”在儒家伦理中的重要位置及在道德实践中的表现。
  D. 文章对比论证了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人的尊严的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才能改观诚信和信任缺失的现状。
  B. 如果认真检讨文化传统,就完全能够解决诚信和信任缺失的问题。
  C. 儒家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D. 因为儒家的“信”主要是对他人的服从和仗义,所以可能造成信任缺失。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树苍凉
  范 超
  我们从森林出发,最早的家园是树,“乐彼之园,爰有树檀。”我们启蒙的智慧是从树上来的,出生在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孔子在家里栽下一颗桧树,然后周游列国去了,他劳而无怨,挫而弥坚,直到呼喊着“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定格。庄子在“木雁之间”开拓出中庸之道,他看见孟子的故园乔木已深,知道该回家了。门外,我们在树下纠缠着祖辈讲秦汉唐宋元明清,阳关古道上,《山海经》、《尚书》、《诗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